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初中生物教学浅谈


  新课程,新教材,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我们为之振奋,她带给我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但随着实际教学的深人,以及和同行们的交流,发现了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现象。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探究学习随意化
  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于是有的教师便把自己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说"和"做"的权利还给学生,片面地把研究学习做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代名词,好像课堂上不让学生探究说明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落后似的。于是该探究也探究,不该探究也探究,好像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本来只要教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与学生"兜圈子",让学生不断地猜。这种现象在课后小结中更常见,在小结时,教师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这节课的内容,但有关教学思想之类的内容学生却较难说出。这时,教师常会与学生"兜圈子","引导"学生自己归纳。
  还有的教师布置探究的问题之后,便在教室里"行间巡视",颇有"闲庭信歩"的姿态。学生在研究学习中遇到的了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是怎样的,学生是不是需要老师的点拨,是否需要老师合作,这一切似乎都与教师无关,放任学生去探究,这种探究学习是盲目。探究学习不是意味着让学生探究,随意交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对策1: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在生物知识学习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的东西是不必探究的。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来定。
  对策2: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出充分探究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究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生物学规律或结论,但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实实在在的体验生物课的内容、教学思想。探究过程应适时给予点拨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2.合作学习无效化
  新的教学活动认为,教学活动既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有时碰撞火花闪现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在实际生物教学中,小组和合作学习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际的情况。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不论是否存有合作的时机,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喜欢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一节课甚至进行多次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明显。更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上吵成一团。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布结束。
  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教学的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的不够恰当,讨论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得不深不透,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有效的合作。
  对策1: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
  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新旧知识比较时,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合适,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对策2: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教给学生"五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要能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有理由,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五是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对策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应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做出恰当的选择。
  3.教学评价简单化
  激励学生学习是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在内容上更多关住的是学习成绩,在形式上主要是教师评价,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相去甚远。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
  然而,有些教师滥用赏识教育,一节课中,常挂在嘴边的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一节课中,一个学生有时会得到十多个"你真棒"。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了解,甚至不准确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加大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长期下去,可能带给他们更多"迷失"。
网站目录投稿: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