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华博大精深忠经导读


  引语
  《忠经》由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著,是我国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忠德思想的经典,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忠德的主要内容,许多理念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乃至对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马融为何著书《忠经》,他本人在该经的自序中说明了缘由。序文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仲尼说孝者所以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分。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说,作《忠经》焉。"在序文的结尾,又进一步明确了著书《忠经》的目的:"以忠应孝,亦著为十有八章,所以洪其至公,勉其至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事君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大意是说,《忠经》,是受《孝经》的启发而写。孔子曾曰:始孝事亲,中孝事君,终孝立身,从而移孝作忠。由此可知,真正行孝必须首先树立忠道观念。对家庭来说,不能不言孝,对国家来说,不可不言忠。已有《孝经》,而缺《忠经》,为完善孔子的忠孝学说,故著《忠经》。以忠应孝,体例全仿《孝经》,共分十八章。目的是弘大至公之理,劝勉至诚之心。从建立德行开始,到创立功业结束,陈述忠道的主要原则。
  经文中,马融在「天地神明章」,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忠道的作用,诠释了忠的定义;接着分「圣君章」、「冢臣章」、「百工章」、「守宰章」、「兆人章」、「武备章」、「观风章」和「报国章」、「尽忠章」,对封建社会各主要阶层如何尽忠进行了论述;为倡导谏诤,教诫为臣者不争名利,自觉维护国君权威,特作了「忠谏章」、「扬圣章」;在「广为国章」、「广至理章」和「辨忠章」,围绕忠道精辟地阐释了治国理政和选贤用人的理念。
  一、至公无私为忠道
  何为「忠」?马融给「忠」的定义,让人耳目一新,纠正了我们长期以来对「忠」字的偏见和误解。「天地神明章第一」曰:「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据此,可概括忠具有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中」,意思是公正、公道、不偏倚;二是「至公无私」,即大公无私;三是「一其心之谓」,就是一心一意。总之,不图任何私利,全心全意地公正公道做事,谓之「忠」。
  那么,忠于谁?如何尽忠?本章对此的概述也相当精辟:「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身,忠之终也。」意为,忠的对象有三,自身、家庭和国家。尽忠分为三个层次,一个人欲尽忠,必须自身首先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可靠,这是忠道的基础和开端,谓「始忠」;对家庭、对老人、对妻子,应该一心一意,孝悌力田,这是忠道的实践和检验,谓「中忠」;对国家、对人民、对团队的大公无私,忠心耿耿,这是忠道的最高境界,谓「终忠」。
  关于忠于国君与忠于国家的关系,经文中有多处予以论述,在「冢臣章第三」中曰:「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就是说,臣对君,恪守忠道是最基本的原则,失去这个原则,则一事无成。臣同君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臣尽忠必须是一心一意,并且得到君主的充分信任,才会成为忠臣。在「扬圣章第十三」中曰:「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在「忠谏章第十五」中曰:「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意为忠臣是以君王的圣明为荣,以君王的不足为辱。对于君王的不足,特别是攸关国家兴衰或民众性命安危的重大过失,要敢于犯颜直谏,如果屡谏不纳,君上仍坚持己见,忠臣最后则应以死抗争,或不惜挂冠归隐。显见,为臣忠君,是忠道的基本原则,当君德圣明时,忠于国君与忠于国家具有一致性,忠于国君就是忠于国家,但归根到底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恪尽职守为尽忠
  为臣尽忠的底线是恪尽职守。在「圣君章第二」、「冢臣章第三」、「百工章第四」、「守宰章第五」、「兆人章第六」经文中,分别论述了君王、重臣、高级官吏、地方官员和庶民的五等尽忠职责,在「武备章第八」、「观风章第九」还论述了武官尽忠的六原则和钦差尽忠的五要求。
  圣君。君王向谁尽忠,如何尽忠? 在「圣君章第二」曰:「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黎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圣君之忠也。」就是说,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忠的对象是社稷,尽忠的主要职责是,选用贤能之士,施行仁政教化,广布恩惠德泽,永保基业,光宗耀祖。这也是古代时期人们对君王忠道的祈愿。
  冢臣。冢臣是指辅佐君王的宰相级重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对国家、对国君的的忠诚度,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经文认为,这一级的重臣的忠道,不仅仅是「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真正意义上的忠道是「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即辅佐君王,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匡正国家失误,安抚人民不满,荐用贤士理政,端正威严化民。使君上有如天地之伟大,日月般英明,有如阴阳般和谐,四时般信用。圣德誉满人间。
  百工。这里的百工,是对朝廷直属部门长官的统称,其忠道是:「君子之事上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意为国家部委负责人的尽忠职责是:上朝晋见君王时要献计献策,下朝执行公务时要法度可循,居家时要琢磨治国之道,外出时要遵循礼法规章。办公不徇情,谈事不畏惧。对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一定要奋不顾身去做好,上下级之间一定要同心协力,努力使君主的恩德最大限度地惠泽民生。
  守宰。古代称地方长官为守宰,上至郡守,下至县令。「守宰章第五」针对地方父母官,对其恪守忠道提出了三原则和四要求。三原则是:「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即父母官办事贵在严明,处事贵在公平,立身贵在廉洁。四要求是:「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即视百姓为亲人,使其平安富裕;以仁义礼乐教人,倡导移风易俗;宣君德,凝聚社会向心力;明国法,增强社会安稳度。
  兆人。平民如何尽忠,「兆人章第六」的论述简明扼要:「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尽忠职责有四条:即遵法守纪,孝敬父母,爱岗敬业,照章纳税。
  武备。关于武将的尽忠职责,在「武备章第八」中明确提出了六项原则:「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意为,武官能带出战无不胜的军队,就是最大的忠道,而实现这个目标,须按以下六项原则治理部队:以仁慈感怀,以恩义鼓励,以礼仪训导,以诚信取信,以赏赐激励,以刑罚严治。只有这样,将士们在战场上才有信心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观风。观风即巡视,「观风章第九」中教诫:「惟臣以天子之命, 出于四方以观风。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聪则审于事,明则辩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以之而陟则有成,以之而出则无怨。夫如是,则天子敬职,万邦以宁」。意思是,钦差受命巡视,听要敏捷以分清事由,观要清晰以明辨是非。大公无私,行正站稳,公正处事,主持正义,不畏权势,举贤任能。旗帜鲜明,扬善除恶,激励贤士,处置贪官。如此,群臣皆尽责,天下则无怨,社会必安宁。
  三、违而不谏非忠臣
  古圣先贤认为,忠并非事事逢迎君王,而是忠于社稷、忠于人民、顾全大体。为了顾全大体,故积极主张谏诤。在「忠经」中,多处提及直谏,尤其在「忠谏章第十五」,专题论述得相当精彩。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经文开门见山:忠臣事奉君上,第一要事是敢于直言相谏。如果臣有知无不言的精神,能大胆进言,君也有言者无罪的胸怀,能纳谏如流,形成下能言之、上能听之的氛围,则君圣臣明,以仁义治理天下的王道,就会大放光明。
  接着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三等级谏诤和谏诤三方式。
  三等级谏诤是:上等进谏,是指所谏之事即将发生,君上过失的心意正在形成,还未造成任何过失事实,此时进谏力使过失消失在萌芽状态,这是最佳的谏诤时态。中等进谏,是指所谏之事刚刚发生,君上过失的心意已经形成,但过失事实初露端倪,此时进谏能使过失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次一等的谏诤时态。下等进谏,是指过失事实或错误已经造成,此时向君上进谏阻止过失漫延和补救措施,这是最差的谏诤时态。
  谏诤三方式是:第一种方式是「顺辞」,初始进谏,应选择在君上怡然自得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地陈谏,以便君上接受。如果君上仍坚持己见,为了大局着想,只好采用第二种方式「抗议」,据理抗争,正色直辞的向君上陈谏。如果君上仍一意孤行,而所谏之事恰是攸关国家兴衰或民众性命安危的重大过失,最后无奈只有第三种方式「死节」,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不惜挂冠求去,用这种最激烈的方式向君上进谏,竭力挽救一个可能危及社稷或民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失误。
  最后,经文画龙点睛,高度概括了谏诤的目的:「以成君休,以宁社稷」。即为了君上的美德更完美,为了社稷的安全更稳固,为了民众的生活更幸福。
  四、忠臣报国首贡贤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有正然后用其能」。关于治国,在「广为国章第十一」中如是说,圣明君主的治国要道是选用忠臣,衡量忠臣的第一标准是品德,其次才是能力。其原因,在「尽忠章第十八」
  作了详尽的阐述:「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内,有太平焉。」
  意为明君治国,重在用贤,因为贤臣恪守忠道,勤政为民,故政教会由此而产生良效,文化会由此而繁荣昌盛,刑罚由此而清明,天下由此而太平,君主仁政恩泽也就自然遍布天下。
  据此,「忠经」教诫,作为忠臣,不论身居何职,欲尽忠报国,都必须认真修好举贤和鉴贤这两门基本功。
  荐贤是忠臣的应尽职责。「冢臣章第三」中,在论述宰相一级重臣的忠道时,将「任贤以为理」,作为冢臣尽忠的重要职责。为了强调忠臣荐贤任贤的责任,在「报国章第十七」中明确提出:「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就是说,忠臣报效国家的途径有四,为国家保荐贤才置于首位,其次是为国家献计献策,第三才是建功立业,至于为国家创造财富则排在最后。因为举贤是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一旦人才辈出,何愁治国方略,何愁成就大业,何愁国富民强。
  辨贤是忠臣的必备能力。关于鉴贤辨忠,「辨忠章第十四」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
  这是教诫人们如何通过「听其言」来鉴别忠奸,即:忠臣如同君子,讲话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绝不会顺着上司的心思去逢迎谄媚。而奸臣就是小人,不仅会揣测依顺上司的心思去指鹿为马,而且花言巧语,貌似忠正,其迷惑性很大,欺骗性极强。继而经文还教诫人们如何运用「观其行」鉴别忠奸。
  「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意思是说,一个既有仁慈又有忠德的人,他会努力使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彰显国君恩德,而仅有仁慈没有忠德,则会把国家的惠民政策当成拢络人心的手段,四处施与小恩小惠。
  一个既有智谋又有忠德的人,他会认真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力求政通人和,而仅有智谋没有忠德,则会采用欺上瞒下的伪诈手段,丧失底线,千方百计满足私欲。一个既有勇气又有忠德的人,他会勇敢平息社会祸乱,确保一方平安,而仅有勇气没有忠德,则会夜郎自大,甚至犯上作乱。
  五、忠君理应宣君德
  「宣君德」是指宣传和发扬君主的恩德,目的是增强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约束小人邀功自居。深刻地系统地理解经文的本意,可以准确判定,这里的「宣君德」并非搞个人祟拜,而是宣扬一种通过有善就劝、有过就谏的机制,形成的集体圣明。
  为了强调「宣君德」是忠德的重要内容,在「冢臣章第三」中,把「圣德洋溢,颂声作焉」,作为重臣辅佐君王的尽忠职责。在「百工章第四」中,将「上下用成,故昭君德」,作为对朝廷直属部门领导的基本要求。在「守宰章第五」中,明确教诫地方长官,务必「宣君德,以弘其大化」。
  在「扬圣章第十三」,专题论述了「宣君德」,并将其归结为自故以来尽忠的基本道理,「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进而告诫「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就是说,尽忠的基本道理是:忠臣应以君王的道德高尚而荣耀,以君王的品德不足而自辱。对于君王的不足,忠臣应设法弥补,君王若是圣哲,则应竭力弘扬。圆满的尽忠形式是:在君王圣明、国家强盛时,一定要宣扬君王的圣德,使其深入人心,以凝聚社会的向心力;使其布满天下,以激励后人世代相传。
  结束语
  《忠经》是《孝经》的姊妹篇。在《孝经》中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孔子的「移孝作忠」主张,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使孝道从伦理道德升华到政治理念的忠道。《忠经》是践行孔子忠君思想的专著,也是史上首次对忠德的系统诠释。不仅诠释了忠的定义,论述了忠对个人、家庭、国家的重要性,阐述了封建社会各主要阶层应履行的忠道,而且将忠道上升为做人标准和治国要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古代忠德思想的专门经典。
  尽管人们现在对《忠经》知之甚少,作者马融更是鲜为人知,但事实上,马融所倡导的忠道思想,在历史上曾影响和造就了众多著名的忠义之士。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就是马融的再传弟子,以刘备为代表的忠义精神,就是《忠经》的最好实践和体现。唐太宗曾诏令二十二位先贤先儒配敦孔子,马融就是其中之一。马融还被北宋皇帝追封为扶风伯,并得以从祀孔庙。《忠经》所倡导的忠德理念,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成为民族精神的优质钙素。
  我们用当代人的视角,解读一千八百年前的《忠经》,扬弃问题不容置辩。
  《忠经》所倡导的忠德思想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地传承。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都能坚守「任贤以为理」理念,「任于正,去于邪」,则跑官买官的现象就不会盛行;如果所有公务员都能「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则当官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就不会漫延;如果我们的地方官员都具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的素质,党风党纪及社会风气就必然能够好转;如果我们的父母官都能做到「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人们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政通人和。
  总之,孝道是立家之本,忠道是立国之本,两者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理当弘扬之。
网站目录投稿: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