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应如何发挥优势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本文从树立学生劳动意识、聚焦劳动教育难点、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并与其形成共赢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 劳动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制定,又让劳动教育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 《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意见》为职业院校加强和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指出了基本遵循的方向,提供了措施有力、行动具体的指南。职业院校如何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总动员令下,借力顶层制度,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让职业学子笃信"劳动最光荣" 当前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的现象。劳动教育被弱化、劳动价值被忽略已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升学时都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成了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民族。《意见》的出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培养劳动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一)职业院校要营造好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利用各種宣传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养成诚实劳动的习惯,形成创新劳动的思维。通过实训实习、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创业创新、评比"劳动之星"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养。 (二)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注重榜样作用 从职业院校走出了很多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岗位能手。通过身边的事、熟悉的人、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明白工作不分贵贱,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三) 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要完善评价机制 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尊重劳动价值置于评价首位,在评价中重视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创新、关注手脑并用。 劳动的成就感来源于辛勤付出与自身劳动价值的被肯定。当广大技工教育学子通过勤学苦练、拼搏奋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出彩人生时,就能树立技工教育学子的自信,从而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二、聚焦难点,发掘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边缘化是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丰富和完善劳动内容与形式,更加注重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和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是要提高劳动课程地位。职业院校应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计入学生学分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推优入党挂钩。 二是要规范劳动课程的形态。《意见》指出: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课程不少于16课时。如何规范好这些课程,确保这些课程不流于形式?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结合的方式,设置劳动教育课教学目标,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健全劳动教育课管理制度,同时学校应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创新机制,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赋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内容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因势而为、因时而变是劳动教育的鲜明特征。人类已逐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这从客观上减少了青少年参与体力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的机会。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传授劳动技能上,也不是一味去让学生干体力活,更不是用劳动教育取代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在扎根中华民族传统的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职业院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应积极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相结合,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 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强调"创造性劳动",要特别关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新劳动形态。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面向未来智慧社会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四、发挥优势,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以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职业院校无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围绕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展开。职业学校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他们具备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素养,能够担当起劳动教育的重任。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普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职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助力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消除长期以来由于劳动教育弱化,大部分家长及学生形成的对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偏见,从而避免高考独木桥拥塞、职业院校冷落的现象发生。 第一,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教育时应强调劳动的实践性,将劳动课堂融入实践劳动过程中。比如带领中小学生参观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时,不应停留在"观""停""玩"的形式化层面,而是要设置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深入劳动现场,在劳动实践中流汗,感受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体会劳动协作和认真工作的重要性,领悟劳动精神的实质,以此增强他们的劳动荣誉感。 第二,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注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不是过早地引导学生选择职业,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的某项技术技能,而是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了解各行各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比如,在设置劳动课程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职业环境,或者帮助学生参与到一个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去,到一个汽车车间当工人,在一个农场收获玉米,去一间超市当售货员,帮助社区打扫卫生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劳动教育,学生更容易沉浸在职业世界中,体会劳动之光荣,明白劳动不分贵贱。学生在职业情境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