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投资理论认为,在通胀的年份里,若将资金放在银行,将受通胀侵蚀,减少购买力。曾看到一则海外报道,讲我们握有的1.5万亿元外汇储备,现在可买下美国的整个曼哈顿,几十年或百年后,按目前的通胀率,购买力将锐减至只可买入一条街。全面投资才是对抗通胀的唯一法宝。这也可以理解中投公司买入黑石股份,持有摩根士丹利的用意所在了。 可是,进入2008年以来,似乎全球股市均在走熊,几乎找不到持续走牛的市场。投资者遇上了投资大难题——通胀加熊市。 以晨星亚洲网站的收益排名看,今年以来有盈利的投资标的,归纳起来有两个大类,一类是投资商品期货、黄金等资源的,如领先商品ETF(HK.2809)、美林世界矿业基金等;另一类是投资非美货币的,如富达瑞士货币基金等。放眼全球股市,几乎是跌声一片,不同的只是跌多跌少,而不是赢与输。所以,2008年是投资小年的预测,恐怕会成真吧? 笔者的海外模拟投资组合多少也反映了全球投资市场的这一现状。在6个基金中,投资商品资源类的美林世界矿业基金,先跌后涨,目前又在调整了,这反映了近期商品市场的大幅波动。以财富五分法,视不同经济景况投资股票、债券、房产、商品和现金的富达全天候领航基金,在它的投资组合中,含有上述所及的两大类标的,因此,或小输或微赢。其他投资新兴亚洲、欧洲的3只基金,跌幅已过两位数。即使是投资全球的汇丰趋势基金,虽然跌幅不大,但也没有带来收益。这是否能证明无需或无法投资,只能退回银行做定存?回答还是"不"。 且不论投资商品,三个月收益曾达20%;投资瑞士法郎、日圆等非美货币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也有近10%的收益;即使完全参照笔者两个海外模拟投资组合的投资,整体亏损仅是个位数。在余下8个多月的时间中,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美国次贷的风暴将在第二季末归于平静,迎来大级别的反弹,赢面可能大于输面。此外,美联储数次减息,其刺激经济的效应也将在3至6个月显现。据海外媒体统计,自2000年以来,美联储降息提升股市的效应,总是新兴市场大于成熟市场。因此,目前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新兴亚洲、欧洲和拉美市场遭受了错杀,也就是美国次贷风暴对新兴市场的影响过了头,三大新兴市场跌幅也过了头。 这里不妨引进一些其他参照进行比较(截止3月21日)。追踪沪市大蓝筹股的50ETF(510050),从去年12月28日的4.151元,跌至3.057,跌幅26%;追踪沪深300指数的嘉实500(160706),从去年12月28日的1527元,跌至1.018元,跌幅23%;追踪深市中小板的中小板ETF(159902),从去年12月28日的2.988元,跌至2.515元,跌幅15%。追踪香港恒生指数的盈富基金(2800),从去年12月28日的27.5港元,跌至21.5港元,跌幅22%,追踪香港国企股指数的H股ETF(2828),从去年12月28日的159.5港元,跌至108.4港元,跌幅32%;追踪印度指数的领先印度ETF,从去年12月28日的167.8港元,跌至114.6港元,跌幅32%;追踪纳斯达克指数的领先纳指ETF(2826),从去年12月28日的66.2港元,跌至53.65港元,跌幅19%,追踪商品的领先商品FTF(2809),从去年12月28日的27.1港元,升至28.85港元,升幅7%。 这些升跌的数字,基本反映了今年以来的全球投资市场的起伏,以及盈稀亏多的实况。这也再次明证了只有把资产配置至不同的市场,也就是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才可能分散风险,回避暴跌。因为,在市场没有做出动作前,有谁能预测顶或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