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长期以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而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全面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为高校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如何结合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详细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时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核心,贴近大学生实际。"[1]"90后"大学生相对于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来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成长起来,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而且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更加社会化、经济意识更强
  相对于90年代以前的年轻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成熟,他们能够通过运用各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的各种变革,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机会。从各个大学校园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创业的人较多,相比以前的大学生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在他们眼中年轻时创业即使失败了,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经历。"90后"大学生更加敢闯敢拼,用于对抗风险,他们的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
  (二)自我选择性很强
  "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选择性,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目前,随着经济的快发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教育更加民主,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90后"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和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讲,"90后"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崇尚自由,不喜欢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而希望能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自我为中心观念较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内心脆弱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加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更强。因此,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的心智发展超前。但是同时,网络带来的依赖性使高效中网络成瘾现象不断加重。"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在遇到问题时情绪波动更加强烈,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4G网络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2]。移动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便携性、及时性、交互性等多种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有利于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移动互联网的独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方式,能够有效扩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固定的地方才能进行,教育活动实施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有限,很难充分利用老师和学生的零散、碎片化的时间段;而移动互联网独有的便携性特点,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各类交互软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快速传播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查询自己所需学习内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传统的包括电视、固定电脑、平面传媒等教育载体,由于受到体积等方面的限制,即使在课堂中也很难被学生充分共享,学生在课后则更难使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能够随时获取海量信息,而且能够将重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方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广播等传统媒介中,思想教育资源具有固定的更新周期,而且涵盖的信息量有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3]。而在移动互联网中,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共享,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打破了学生以往接触教育资源的被动性。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独有特点,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最快的相关信息,在网上相互交流,能够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渠道闭塞的问题得到大幅度环节,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新平台
  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宽带互联网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也需要基于4G网络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从而满足新的形势需求。目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流行的QQ、微信等IM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在线交流,还可以利用微博与学生建立"双向关注"的沟通模式[4],这样不仅有利于聚焦于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中的"评论"功能,进一步深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组织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外,手机短信也是大量使用的功能之一,而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大量传播暴力、色情和犯罪信息,甚至对大学生进行诈骗。对此,高校应该加强相关监管技术的开发,加强对各类负面短信内容的过滤,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短信。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短信功能有效弥补了部分移动互联网络盲区存在的信息无法及时送达的缺点,从而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审查,净化网络环境
  高校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依法审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把关,目前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对校园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存在较大的差异,移动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技术困难:一方面,手机移动客户端的IP地址是由服务器动态分配的,会不断变化,使得对不良信息的追踪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开发商缺乏信息检测意识,技术薄弱,存在较大的信息监控盲区。对此,高效需要积极制定专门的网络学生网络运行规章,比如规范网络语言、移动网络信息审查等,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加强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学生手机上网安全意识。其次,需要与公安、司法和网络信息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手机舆情分析的重视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变能力。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高效校园移动网络的建设、运行及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来完成,其中很多方面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各个环节需要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证校园移动网络的信息安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
  移动互联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技术的现代化,更需要观念的现代化。当前,移动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移动终端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引导性教育,引导学生资助学习,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拓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具科学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提神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对各类先进网络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掌握各类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各类手机端多媒体软件,并需要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原理。另外,教育者还要善于对各类和学生有关的高价值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及使用粘性,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充分发挥出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育人功能。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移动互联网在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发生自我迷失。移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同时移动互联网络中充斥的大量犯罪暴力、色情等负面内容,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长期接触之后容易导致学习下滑、甚至诱发犯罪。对此,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中的积极信息,提高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中对正面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及吸收的自觉性。同时,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自觉抵制移动互联网中的有害信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安全、高校的移动网络环境,结合移动网络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宣传,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杜亮.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01):82-86.
  [3]刘成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51-52.
  [4]赵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186-188.
网站目录投稿: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