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7、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
  先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后有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挑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孱头使用鱼翅 鸦片
  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
  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五、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第二篇:《拿来主义》教案 - 选修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 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 二、 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 )
  孱头(càn) 脑髓 (suǐ) 蹩进 (bié) 玄虚 (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2014-10-6
  一、导入新课:
  作家冯骥才有一次访问法国,外国记者在欢迎宴会上接连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是的,不管是对待什么文化,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一定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教育我们对待各种文化遗产的。
  二、相关介绍:
  1、回顾作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其中)、《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三部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若干(著名的有《坟》、《热风》、《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且介亭"释疑:?且介?二字是取?租界?各一半,暗含?半租界?之意。当时鲁迅主宰上海四川北路大陆新村,是?半租界?区。大而言之,当时整个旧中国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亭?指?亭子间?,代穷文人。书名隐含?辛酸的愤懑?之意。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后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打着?发扬国光?的幌子,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企图以此来抵制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甚至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遗产;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对待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虽然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的主张也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由于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作者只好采取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这是我们在阅读本文时需要注意和领会的。
  4、关于"杂文":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它属于散文中的一个类别(一般以议论为主)。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杂文篇幅短小,活泼锋利。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以杂文为利器,有如用投枪、匕首刺向敌人,显示了坚韧的战斗力。
  三、课文探究:
  学生齐读课文1-2段。
  问1:作者是从"拿来主义"开始谈起的吗?总观第一段,你认为是从什么开始谈起的?
  明确:不是。作者是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的。
  问2:奉行"闭关主义"的后果是什么呢?
  明确: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结果在鸦片战争中被?枪炮打破了大门?,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像清政府那样一味地?闭关自守?是不行了,于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就改变了策略,奉行?送去主义?了。
  问3:"送去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说明国民党政府送出去的东西涉及许多方面,如果只谈?学艺上的东西?,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后送古画和新画去欧洲?发扬国光?,不远的将来还要送梅博士到苏联催进?象征主义?并去欧洲传道讲学。
  问4: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中作者的态度很明确,即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问5:既然作者反对"送去主义",那么第一段中哪些词语的具有讽刺意味呢?试做分析。
  明确:第一段中的?大师?、?捧?、?挂?、?发扬国光?、?进步?几个词语就极具讽刺意味。?大师?一词只是他们自封的、所谓的?大师?,作者并不认同;?捧?字显出一种郑重和恭敬,这种具有?毕恭毕敬?意味的用词有力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丑态;寥寥几张绘画还要煞有介事的一路?挂?过去,何其寒碜乃尔;?发扬国光?一词更是对国民党政府这种?送去主义?之风简直是愈演愈烈了,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义?的否定、嘲讽。
  (师)说:如果说?闭关主义?是?排外?,?送去主义?就是?媚外?。
  学生齐读第3段。
  问6:作者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尼采自诩为太阳,一味给予,最后发了疯。作者认为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一味送去最终只能让子孙后代一无
  所有,在佳节大典之际向人磕头讨奖赏。作者用尼采作类比论证,批评了?送去主义?者可耻的卖国行径。
  (师)说:第3段主要是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问7:如何理解这段中"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的含义?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表达了对?送去主义?的否定和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荣;一味地送去,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这当然是坏事情。
  学生齐读4-7段。
  问8:结合第6段的实例,你能否说一说"抛来""抛给""送来"几个词的区别?
  明确:?抛给?与?送来?意思相同,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作者就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问9: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而惨遭失败,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将会令子孙后代一无所有而且会遭人恶意侵略,既然这两种对外策略都不行,作者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实行?拿来主义?。由此可见,作者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实际上是为后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的。
  (师)说:第7段主要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学生齐读8段。
  问10: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是指哪几种人?
  明确:心怀恐惧、害怕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进门?)盲目);废物――(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在作者看来,这不是?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
  学生齐读9段。
  问11:"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明确:?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是?占有,挑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文化遗产中的东西好坏有别,需要区别对待。接着,作者用具体事物来生动、形象地比喻文化遗产中各种好坏有别的东西。
  问12:作者用哪些事物作比?它们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具有怎样特点的事物?对待它们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消化吸收,供众人分享;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要批判吸收,发挥其有利的作用;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没有太大作用的旧形式――留一点供后人了解历史,大多数应加以销毁;姨太太――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文化糟粕――要坚决加以摒弃。
  学生齐读第10段。
  问13: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重申?拿来主义?者的做法(占有――拿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指出?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是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总结全文:?送去主义?,指出它们各自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反后正、正反对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思想: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应
  【板书设计】
  破 ――
  拿?送去主义?(媚外)―― 一无所有、受人侵略
  正确做法(使用、存放、毁灭)
  素质条件、实行意义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目标引领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破解难点: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
  关键指点:
  四、学程引领
  第一课时
  学程之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了《孔已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其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学程之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后,疏通字词。
  2.组内合作,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全文可分为 三 部分:
  第 1 页 共 4 页
  第一部分 (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程之三: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后互动生成)
  1. 快速阅读课文第1―7节,把鲁迅先生提到的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 那么,外国给我们"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成语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学程之四:课堂小结(板书)
  1.归纳1―7节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2. 1―7节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节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
  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布置作业
  1.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2.预习课文8―10节
  第二课时
  学程之一:作业订正
  学程之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8―9节,思考: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中出现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②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节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节的论证思路。(板书)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节一个突出的特点。
  7.全班齐读第10段,试回答下面的问题(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②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学程之三:作业布置
  1.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阅读瞿秋白的《吉诃德的时代》,思考探究如下问题:
  你了解熟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吗?
  提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以他的小说《堂吉诃德》结束了骑士文学风行的状况,它通过堂吉诃德这个艺术形象,讽刺了弥散在西班牙的骑士道德,铲除了中世纪的腐朽思想残余,加速了西班牙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2. 完成《训练与检测》上相关练习。
  3.预习下一篇课文。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案5[1].doc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
  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指着板书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至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5.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8)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9)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l扼要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
  4.布置作业:
  ①"思考和练习三",课后完成。
  ②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句话强调指出了"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有关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应持的态度)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讽刺性反语,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则采用论证式的语言,准确、严密、平实。虽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但并不改变文章的基调,它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手段,来进行抽象的说理。
  练习四: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
  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练习六:这段话运用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如果否认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如果承认了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同时,就可以否认另一个选言肢。这段话的推理过程如下:①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大前题)②人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小前提)③所以,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结论)
网站目录投稿: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