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师培训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不拘小节"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随便出入教室;在教室内大呼小叫,大声接打手机;与任课教师打招呼不使用称呼;说话爆粗口;不修边幅,穿着短裤、背心、拖鞋进教室;在教室里举止不端庄,坐在座位上左摇右晃、打哈欠;下课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 很多教师把这些都当作小事,认为爆粗口、穿拖鞋、随地吐痰等言行无伤大雅,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也有老师认为自己在学校是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出校门就不是老师了,可以放松一下,而且自己的行为又没有表现在学生面前,不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事实上,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是很严苛的,无论你是在学校,在教师培训场所,还是在任何公共场合,人们都会时刻将教师的个人行为跟教师群体联系起来。一旦有教师"不拘小节",人们就会做出这样的评价:现在的老师,素质真差!而且,如果教师的"不拘小节"形成习惯,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就会不自觉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青少年学生容易"有样学样",这也不利于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所以,这些社会上的"小节",是教育中的"大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小节"的重要性,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的理念,要认识到自己既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言谈举止。 其次,要在慎独方面下功夫。正如《礼记·中庸》所指出的,真正道德崇高的人即使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会按照一定的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教师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反思自己的是非得失,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只有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总之,"小节"是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要时刻注重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节",并使之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为学生树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