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发现规律、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然而,目前却充斥着虚假之风。除了被诟病已久的临时抱佛脚式"写"课题外,一些校长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也基本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对本校课题拥有申报的推荐权、经费投入的决策权(很多中小学科研课题经费是学校自筹的)、研究保障的审批权等,再加上一些市区课题管理部门对校长承担的课题在立项审批和结题鉴定中往往会网开一面。因此,若是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很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在我看来,部分中小学校长无所作为却坐享科研成果,属于"权力寻租",是一种学术腐败,而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约束权力。 一是坚持自律,提升领导自身修养。 校长是学校最主要的领导者,承担着引领学校发展的重任,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而诚信就是考量校长自身修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校长在诚信方面有瑕疵,必然自毁形象,降低权力影响力,最终影响学校工作。所以,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校长要坚持自律,提升自身修养,尤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校长不但不能和教师争利,还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服务的姿态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是坚持他律,发挥纪检监督作用。 中小学校长应把"坚持学术诚信"纳入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中,同级和上级党委、纪委也要充分发挥纪检监督作用,把学术诚信作为校长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律作用,对中小学校长的学术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是分权制衡,组建学术管理团队。 分权制衡是约束权力的有效举措。中小学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可借鉴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组建学术管理团队,并保证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是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学术管理团队在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拥有课题申报的推荐权、课题研究的管理权、经费投入和课题研究保障的决策权等。把学术管理权力同学校行政权力分开,既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体现,也是促进学术自由的需要,同时还是对校长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