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有个有趣的现象,那种当场打分的优质课比赛、基本功大比武等活动鲜有校长参加。倒是那些不用露脸只需递交材料的评选,如教科研课题、教科研成果、论文、微课、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校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他们一般都是经过苦干,从教师慢慢走上领导岗位的。但是很多人成为校长之后,就怠慢了教科研及各种活动,甚至出现了校长(书记)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等现象。这是学校官本位思想成风的体现。说白了,也是一种教育腐败。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教科研、各种比赛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学校在教育局的年终考核名次。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教科研和各种比赛都有"含金量"很高的证书,甚至关系到评优选模和职称评聘。有的校长为了自己获奖不公开上级发放的相关文件,很多信息都是老师通过别的学校或者教育局网站的结果公示才知道,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纵观基层学校,只有极少数的校长真抓实干,把教科研和各种比赛融入日常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多的校长都是心存侥幸、临时抱佛脚——上级来了通知,临时抽调几名骨干教师拼凑材料,校长就轻松得到了署名"第一作者"的作品。 还有的教师反映,如果课题写了校长的名字,立项的可能性大,而写自己的名字,可能性就非常小。其实,很多课题的立项书都出自教师之手,是校长打着"让教师成长"旗号挂了名字。 杜绝此类现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部门在举办课题立项审查和各种比赛时,要注重其本身的学术价值而非只看作者头衔。不要发个证书动不动有好几个人的名字,杜绝学校领导搭学术的顺风车。 其次,学校要注意校务公开。有大型比赛首先要让全体教职工知晓。如果是内部报名,参赛人选要经由教代会决定。但学校内部决定也要警惕教代会不够民主,被校长意志左右。有的学校,教师没有平等的参赛机会,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去研究比赛"大事",扔掉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 最为关键的是校长要高风亮节,自觉抵制挂名现象。在基层学校,校长掌握着教师职业生涯的"走向",教师主动把校长排在第一位实属无奈。校长的思想境界理应高于普通教师,要有起码的学术道德和人格尊严。不劳而获的校长,难有真正的威信。况且,以校长的教学能力,想在课题和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只要扑下身子认真研究,都是不成问题的。 总之,只有校长自己不把自己当"官"看,才能真正破除学校"挂名"的官本位陋习,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