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纵轻欲裁。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9-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第,初因仕途不顺,弃官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时有太子庶子亦名李益,人恐莫辨,因谓君虞为"文章李益"。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有《李益集》。 【注释】 ①行营: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②边声:指边塞的鸣笛声。 ③朔风:北风,寒风。 ④裴回:同"徘徊"。裴读pei. ⑤捐扇:应作绢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素纨:指精致洁白的细绢。 桃李:桃花和李花,借指春天和春天的景色。 阳台: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称男女合欢的处所为"阳台"。诗中的"阳台"是指宁州行营。 【赏析】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能够冲破悲凉沉郁情调和思乡氛围的诗不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诗作中,李益的这首诗堪称佳作。 诗中那清新而阔大的意境和浪漫的艺术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是李益参佐军幕时,于立春之日,在宁州行营中因朔风吹飞雪有感而作。 开篇诗人便以大手笔铺开了整个画面,让"主角"登台亮相。"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立春之日,本应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但在这塞外边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朔风挟带的鹅毛大雪笼罩了。"惊"字使画面顿时突现,把飞雪的来势之猛和将士们的意外惊喜合盘托出。"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将远近虚实一齐摄入笔端。视野所及之处,一瞬间白白雪茫茫。"裴回"(徘徊)一词状摹了飞雪的弥漫和潇洒。和雪覆盖的龙山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使艺术画面达到了意境两浑的极致。 诗人在展现了广阔壮观的大场景之后,又将笔触拉回到眼前。"捐(绢)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诗人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绝妙的比喻描写塞外的雪花。片片飞舞的雪花晶莹透明,就像白色的绢扇和素洁的丝纨。更为奇特的是,把雪花的形状想象成扯破的团扇和裁剪了的丝绢。这两句是在壮阔背景之中的大特写,光彩夺目,从艺术上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把对飞雪的赞美推向高潮,塞外的雪,漫天飞舞,那么飘逸、清高、潇洒,完全无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美丽高雅的姿态。吟诗至此,我们不禁要说,这哪里是在写雪,分明是对戍边将士胸怀襟抱作的最为直接的剖白,是对将士们以苦为乐浪漫精神的最高赞美。 这首诗中不见"飞雪"二字,却处处写雪,赞雪,前四句写远景,让人"视通万里",后四句写近景,令人心醉神怡,全诗洋溢着强烈的感染力,读之令人心胸荡涤,尘念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