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二十四节气的延伸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对天气及如何适应环境的理解。其意义深远,用途广泛,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如七十二候、三伏和九九以及各种民谚等。
  七十二候
  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普遍根据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和天气变化规律来判断和掌握农事季节。例如、布谷鸟叫了,就该插秧了;野菊花开了,就该种麦子了。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归纳出许多物候现象。一年365天,5天一候,应为73候,但为了与24节气对应,规定3候为1节。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即"候应"。于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形成了。
  七十二候如下: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
  雨水:雨水之日教祭鱼。又五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鹜之日挑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鸿。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驾。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鸿拂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蟠蛤鸣,又五日蛆9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膝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蝗螂生,又五日鸡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绸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润褥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坏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鞠有黄华。
  箱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升。又五日闭塞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鹅鸥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出。
  冬至:冬至之日蛆*3i结。又五日康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鹤始巢。又五日雄鸽。
  大寒:大寒之日鸡乳。又五日征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够准确、另外还有不科学的成分。
  但是它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对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七十二候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
  三伏
  "伏"来自于"五行学说",早在秦汉时期。人们把春、夏、秋、冬四季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到春到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伏藏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了"伏"的说法。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到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每伏10天,但是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夏至加多天以后开始的三四十天里,虽然白昼开始变短。但是仍然长于黑夜,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远远大于夜间散失的热最,热量积累达到kR大限度,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要注意防暑降温。
  数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北方的一种杂节气,尤其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每年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常言道"数九寒冬",这八十一天是一个回归年中天气较冷的时段,其中处于阳历1月份的三九、四九为最寒冷时段。
  民间广泛流传有"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流传最广的应属这一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网站目录投稿:傲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