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八月十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其文说:"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骆驿。颙颙卬卬,据椐强强,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礚,辄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窬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回翔青蔑,衔枚檀桓。弭节伍子之山,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发怒庢沓 ,清升踰也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节汩 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极,鱼鼈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这壮观景象的形象描绘,如不身临其境,不可能写得如此逼真。枚乘的赋中还提到了"闻于师曰",这说明观涛之俗在枚乘作此文前便已有了。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祭潮神
  海宁祭潮神活动本就分为御祭、官祭和民祭三种,这种政府组织的祭祀活动参照的是御祭形式,之所以都是清朝的服饰,与乾隆四下海宁有关,也与盐官流传的乾隆为陈阁老之子的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祭祀程序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相契合。中国最后一代王朝清朝虽属外族统治,但在礼制上有集大成之功。《清史稿》"志五十七"到"志六十八",共记录了吉礼(六卷)、嘉礼(两卷)、军礼(一卷)、宾礼(一卷)、凶礼(两卷)五大类国祀。其中"祭祀类"的国礼,又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大类:大祀由皇帝亲自主持,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则遣官代替;中祀可亲祭可遣官;群祀则遣官。作为仪式政治的重要手段,礼制对这些祭祀在时空、祭器、祭品、仪程、乐舞、服饰等方面有详尽的规定。这些规定包含着极高的文化含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礼乐文明的结晶,祭祀本身反映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等,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然观与世界观的典型体现,而且很大一部分也与现代意识合拍。
  观潮
  祭潮神仪式结束后,游客并没有散去,而是会聚到观潮大堤上耐心等候涌潮的到来。盐官地区观看的是一线潮,本就是观赏佳地,加上祭潮神仪式的活动,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连观潮的位置也是要提前占好的。与过去相比,人们观潮时欣赏的心态肯定比较多,毕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潮水已经有了了解,不再惧怕潮,但祭潮作为一种信仰习俗留存在民众的潜意识里,这是同样值得我们珍惜的。
  潮水还没有来,堤坝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形成了一道与江水对应的新的风景线。大家都昂首看着江面,等着,盼着。13点左右,从东面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如闷雷一般的声响,有观潮经验的人喊到"潮来了",只见远处雾蒙蒙的,江面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从江水的东面望去,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好似出现了一道白线,顿时人声鼎沸。白线在江面由东向西逐渐涌来,速度越来越快,把所有的江水都汇集在一起了,而且最初远处观望觉得潮水并不大,真当浪潮靠近时才能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潮水的雄伟,一线潮过去很久之后都还有余波在江面打转。很多游客随着潮水一起向西跑去,以便更多地去感受潮水的到来。当地人介绍,在盐官观潮后,还有很多游客会选择马上乘车去老盐仓,以便看回头潮,这也真正地体现了当地民众对钱江潮的热衷。
网站目录投稿: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