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八月十五的来历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事物原始》说,"八月十五为中秋,何也?欧阳詹(玩月)序云: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孟始季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诸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言此日为三秋之中也。"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等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着《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只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
  八月十五日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着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 神话中有夜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关于上面两种说法,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在宋元明清时虽有在八月十五祀土地神的风俗,但那只是某一地区的风俗,很难说具有普遍性,而祭土地神与中秋节风俗的关系也不算那么直接。
  然而,古时的祭月风俗与后来八月十五以月为中心的节日活动关系最为直接,并且在中秋节中祭月的风俗被直接继承下来。
  古代祭月的礼俗由来甚久,《周礼 典瑞》说:"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孔颖达正义说":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礼记 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其正义说",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这说明先秦时代祭月的时日是秋分。《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古时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所以天子祭天地有示孝的意义,祭日月有示悌的意义,因此以此教民。这说明祭月的目的是给百姓作个示范。以此推理,从天文学的角度说,中秋节是太阳经过秋分点时与之最接近的一个满月日,其时秋高气爽,天清云淡,圆月皎洁,民间把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是很有道理的。另则,朝廷祭月目的在于"教民",因而将此祭俗推广至民间是极有可能的。其实,八月十五中秋节除了祭月的风俗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汉枚乘《七发》说":客曰: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晋书》说":谢尚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袁宏于别舫讽咏,声韵清朗,词意藻拔,尚即逆宏舟,吐华达旦。"这说明汉晋之际便有八月十五观江潮或泛舟游江的风俗了。可以说是中秋祭月风俗与中秋赏游的风俗的交汇形成了中秋的节日风俗,虽然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考证出中秋节起源的年代,但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在盛唐时人们已经开始过中秋了,因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吟咏中秋的诗歌。
  祭月所祭诸神与神物中,人们最早祭拜的是玉兔。《楚辞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宋朱熹于《楚辞集解)中释说:"此问月有何利而顾望之兔常居其腹乎?"这说明早在《楚辞》时代便有了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现代学者闻一多认为把"顾菟"解释为"顾望之兔"是不对的,他在(天问释天)中一连列举了十一条例证,说明"顾菟"当指蟾蜍,并且推测了玉兔传说的起源,他说:"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太平御览》
  引《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五经通义》为刘向所撰,刘向是西汉时人,卒于公元前六年,说明有关月中玉兔的传说至少在西汉时代就产生了。后来,在传说中又有了玉兔捣药之说,《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 董逃行》说:"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晋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其(歌词)又说:"兔捣药月间安足道!神乌戏云间安足道!"这里所说的采于若木端而捣制的神药虾蟆丸不是普通的神药,而是长生不老之药,《董逃行》说:"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中秋之夜,民间有祭月姑的风俗,《广东志书》说,四会县"中秋设果饼,望月而拜,致词,谓之请月姑。"这里所说的月姑,也叫做月姑娘,是民间祭奉的月神。按照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这个月姑当指奔月的嫦娥。嫦娥也写作常娥、常仪、常义、姮娥。《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义,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吕氏春秋 勿躬》说:
  "尚仪作占月。"清毕沅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这是关于嫦娥的最早的传说,后来生月、占月的常仪,乃渐变为奔月之嫦娥,其身份亦由帝俊之妻,一变而为帝俊属神羿之妻。《初学记》引古本(淮南子》说,"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这说明传说中月中的蟾蜍便是嫦娥的化身。蟾蜍即为嫦娥所变化,那么嫦娥当然也是捣药之人,唐李商隐《寄远》诗说:"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看来,民间祭月姑嫦娥,与祭月兔的旨趣是完全相同的,目的都是"祈寿"或去病。其实,嫦娥、蟾蜍、月兔,在传说中都有捣药的故事,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其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蟾蜍之蜍又讹为兔,由是蟾蜍一物又在传说中分化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毕竟不是学者,百姓们并不知道月姑与月兔的同源关系,因而要分别去祭奉了。
  古人祭月,要张挂木刻版印的"月光纸",有些地方又叫"月光神祃",就是在月光纸中印有月光遍照菩萨趺坐莲花的画像。月光遍照菩萨是佛教中的神。近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说:月光菩萨:"药师如来二胁士之一。《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 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无量无数菩萨之上首。’又胎藏界第七文殊院之一众。《秘藏记月光菩萨末》曰:,黄色,左手持青莲华,上有半月形。’
  又,释尊在因位时,作大国王,施头于婆罗门畤之名,又曰月光王。"根据这一词条,我们知道,月光遍照菩萨原本是大国王,当时被称为月光王,后来施头于婆罗门畤之名,成佛后为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如来部属。说起药师如来,全称叫药师瑠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瑠璃国之教主,曾发十二般誓愿,要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由此看来,药师如来的助手月光遍照菩萨也当是以救众生之病为宗旨。这样问题便明了了,原来民间祭祀月光遍照菩萨的目的也跟祭月兔、祭月姑一样,也是祈求长寿、去病消灾。本来八月十五这一节日在汉民族的节日中其民族色彩是相当浓重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节日也受到了其他民族宗教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月亮神与印度的月亮神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神职都是"治病救人",尽管其形态、性别有所不同。这就难怪这位月光遍照菩萨在民间的以"月光纸"为"神位"的神只排列中有了一席之地,甚至有些地区竟用其取代了中国的月神月姑。
网站目录投稿: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