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保住应届毕业生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我爱我家"、"华联印刷"等企业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毕业生有自己的追求是正常的。姑且不论谁是谁非,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辛辛苦苦招来培养补充空缺岗位的大学生突然就离开了公司,使公司陷入"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恶性循环中,不仅会加大企业的成本,更严重的还可能打乱企业的某项商业计划,这常常令用人单位头疼不已,同时也十分的不理解:当初面试时信誓旦旦地说喜欢这个岗位,愿意加入公司,结果却毫不留情,说走就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于大学生的跳槽现象,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先就业再择业"的错误理解;对现有待遇的不满;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太单调乏味;认为自己的发展前景暗淡;企业缺乏活力,文化氛围不浓;其它的诸如工作强度大感觉难以或无法胜任、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等等。
  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导致大学应届毕业生往往把第一份工作作为跳板。面对如此高的大学生员工流失率,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留住他们,减少企业成本和风险呢?
  岗前一对一培训
  根据"中华英才网"《2007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在影响大学生选择最佳雇主原因中,"培训发展机会"因素比重最高,约占61.6%。作为应届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基本日常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往往更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升值空间。所以,留住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我的未来在哪里",及时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路径,帮助员工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培训。
  员工在最初的三个月内对企业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该员工在未来一年内是否离职,因此,新员工岗前培训是影响员工是否留下的最显著的因素。岗前培训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企业的认同感,所以,提高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的质量,帮助毕业生渡过"现实震荡期",便能够有效地解决应届毕业生流失率高的问题。
  观察/模仿是大学生最常用和最普遍的一种自我培训方法。公司应当选择业务能力强,并且与应届毕业生有相似生活经历,参加工作3~5年的业绩优秀的员工做导师(每名导师培植一名毕业生),有计划地对新员工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指导,并对其心理进行辅导,帮助他们了解通过正式培训难以获知的信息,加深员工对企业的认识和对技能的掌握。
  在确定岗位之前,提供员工岗位轮换的机会。员工有了"改变工作谈判"动机,可以加速企业与员工的磨合。同时适当分派些具有挑战性、独立性的工作,让其在工作中成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培训"机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营造快乐的工作环境
  面对一次次"背叛",企业也应该试着换个心态、换个角度冷静思考一下:应届毕业生的频繁流动有多少是因为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成长空间不够大、企业文化氛围浓厚造成的?其实应届毕业生并非在任何企业的流失率都很高,比如宝洁、GE、微软等知名公司,都建有完善的内部晋升、人才开发机制等,他们每年都从高校里招聘大量的应届生,而这些应届生多数都安心本职工作,并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事实上,如果企业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宽广的提升空间、令人愉快的企业文化、公平的薪水和良好的员工福利,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跳槽。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是不甘于被人驱使的群体,所以,企业应该给应届毕业生员工多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特别在做建议方案的时候,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与建议。例如,麦当劳公司就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聊天室,鼓励员工说真话,或者干脆在饭桌上围在一起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激发年轻员工的积极性,万科则建立了创新联盟,该联盟是无边界的跨部门小组,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员工,每年要提出一些创新提案,经过评估,这些创新提案一旦被采纳变成现实的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模式时,方案提出者可以得到高额的奖励。
  任何人长期在严格、压抑的环境下工作,都会逐渐丧失激情和创造力,因此企业有必要尽量减轻每一个人的压力感,让他们心情愉悦。其次,公司制度应当尽显人性化而非等级化,要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平等相处的工作环境,员工面对决策层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营造"家的温馨",让员工心头温暖起来,从而使他工作起来更快乐。
  明基公司为了使新型员工能够以快乐、自由的心态工作,甚至把沙滩排球搬到办公室里,明基的员工常常是晚上7点多还在办公室,其实很可能他们正在玩。在明基,工作、生活、学习合而为一的企业氛围赢得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员工的拥护,也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在明基工作。
  除了设计更有竞争力的晋升发展机制与薪酬福利体系,给予新员工一一应届毕业生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外,要从本源上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就需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让员工快乐工作。正如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所说的"比职业角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企业文化,年轻人喜欢我工作、我快乐!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应强调工作生活的平衡度。"
网站目录投稿: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