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引发动机,在多个教学时间段引起好奇或悬念,建立和强化学生自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自为学习;应用迁移,以成功和责任促成自律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习化学;自主性;自立;自为;自律
  1.引发动机,在教学时间段引起好奇或悬念,建立和强化学生自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趣味实验、运用电教媒体、举实例等方法来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在课结束前通过巧设疑、精应用、置趣味作业来提升兴趣。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在《空气组成成分的测定一课》中,课堂伊始,教师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想学生们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后引导学生用3—4分钟时间读书自学,即教师为学生指出读书的方法和阅读重点后学生阅读。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可以熟悉教材,而且可以在读书中胆汁,在读书中感悟,将学、思、疑、问连接起来。自学完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今天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时什么样等问题,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引导他们,给予指点并要求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2.自主探究,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促使学生自为学习
  自主探索关键是提出问题,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力和求知欲,组织引导开展集体合作讨论的探究氛围,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内容中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教材中的实验报告),并明确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和目的,可与同学交流;第三,按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我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我交流,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一段时间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迁移应用,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转化点,以成功和责任促成自律
  自主具有"自律性",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在行为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还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3.1建构学科知识模块,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能否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模块。因为零散、杂乱、不系统的知识是无法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的相似性和类同性,建构知识模块,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模块清晰完整,并能根据模块知识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逐渐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实验室气体制取模块的教学中,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为例,依据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副产物选择发生装置和净化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即密度、可溶性、有无危害性)选择收集装置和贮存的方式。以后学生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氯气、氨气、甲烷"等气体时,就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学习的方法去进行探究学习,从而顺利的帮助学生形成模块的知识迁移能力。
  3.2用各种教育资源,开辟各种活动渠道。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结合,所以要在课外同样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增加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展诸如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科普知识讲座,自然环境调查,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等。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好"探索与研究"活动。例如,在学习了"环境污染"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造纸厂等,让学生了解其工艺流程、经济效益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并设计题目帮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让学习和生活、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令学生体味学习化学的成就感。
  3.3在迁移应用中,强化学法指导,培育责任心
  除了革新教学方法外,还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好效果,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泡沫灭火器原理:2HCl+Na2CO3=2NaCl+H2O+CO2↑时可联系下列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3.1能否用NaHCO3溶液代替Na2CO3溶液?哪种效果最好?
  3.3.2能否用固体代替溶液?
  3.3.3灭火器中溶液是放在玻璃容器中还是金属容器中?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会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遇上难事成为探究的机会,碰上失败被当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能把所学知识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变为技能。讲"温室效应"的同时提醒学生,美发摩丝、喷雾杀虫剂和空气清新剂也有大量的氟里昂,从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勇刚.《中学化学教与学》中2004年第六期的《化学学习中的迁移策略》.
  [2]毕华林、文英丽.《STS教育与初中新教材开发》化学教学2003.4.
网站目录投稿:碧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