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为什么北京人这么乐观


  都"自强不吸"了,市民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看法,居然还挺乐观,这心态,够强韧的……元芳,你说呢?
  新闻事件:
  在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在对公众对于空气质量评估及北京市大气污染风险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处在良与中等水平之间。但来自环保部门的客观数据则说明,北京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市民们想的那样乐观,汽车尾气等直接影响北京空气质量和民众身体健康的风险源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心理解读:
  经历了几天的阴霾之后,北京的天空终于有一丝"蓝"的气息了。然而,与近日几度"破表"的检测数据大相径庭的是,《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没那么糟。难道生活在北京的2000万"人肉空气净化机"真的"修炼"到如此境界了?非也,且看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空气质量的风险认知吧。
  人们倾向于对长期的、潜伏的风险评估过低
  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存在着众多影响因素,往往和实际的风险水平有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人们对发生概率小而死亡率大的事件风险估计过高,而对发生概率大而死亡率小的事件风险估计过低;对迅即发生、一次性破坏大的风险估计过高,对长期的、潜伏性的风险估计过低。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空气污染带来的风险就属于长期的、潜在的风险,人们往往倾向于低估这类风险,多数人并不会重视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发生的健康隐患,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北京空气质量的估计过于乐观。同时,高估短期利益、低估长期利益也是人们常见的思维误区,因此绝不会有人因健康隐患而惊慌失措、计划卷铺盖逃离常年难见蓝天的北京。
  另一方面,人们对越是熟悉的事件风险评估越低,从这点来看,"空气污染"对于北京来说实在不算什么新鲜事儿,恐怕人们都已经"习惯"了。
  "听说有人在四环跑步得了癌症"与"北京肺癌发病率十年增长 56%"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可是前两年收集到的,如果研究人员在近日再次进行调查,恐怕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试想一下,雾霾笼罩京城,人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却看不见毛主席",这种震撼足以击垮人们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最后一点信心。显而易见,对风险的评估还取决于当前掌握的信息。
  研究者认为,对于长期风险来说,人们的信息来源途径可以分为两种:其一称为"个人经验",第二种则是"统计描述"。举个简单的例子,近日实实在在的阴霾天气,大街上很多人戴上了口罩,这些恐怕是最直接的个人经验了,另外如果听说某某邻居因为"在四环跑步导致肺癌"也属于"个人经验"途径。个人经验途径获得的信息会使人们对长期风险的评估更高。
  相反的,来自媒体、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称为"统计描述"途径。例如"北京肺癌发病率十年增长56%"、空气检测数据等就属于统计描述途径得到的信息,这一途径跟个人经验相比会使人们对长期风险的评估较低。这也意味着,统计数据远没有邻居的小道消息深入人心,宁可信"院子"也不信"院士"的情况遍布祖国大地。
  南京人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评价很可能低于北京人
  《怪诞行为学》一书中介绍过一个有趣的"卖球票"实验,结果显示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可见,"所有权"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北京空气到底怎样?对于北京市民来说,这是每天生活的地方,这是每时每刻必须要呼吸的空气,总不能来个远程呼吸设备。于是北京的空气也有了那么一点"自己东西"的感觉。而对于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北京空气就完全和自己无关了。所以,北京市民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评价很可能比南京市民的评价更加乐观。
  另一方面,"生活在北京的事实、不想或不能离开北京的主观意愿"和"空气质量实际很差"的矛盾导致了认知失调,怎么解决?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认知。前者实现的难度显然太大,所以改变认知就成了最好的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北京空气还可以啦,也就那么几十天差一点"。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延伸
  心理FM: 什么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快乐
  会员测试:要想快乐工作,你需要什么?
  心理短片:七分二十秒 · 象の背
  分享治愈你的句子,让世界充满正能量>>> 治愈系语录
网站目录投稿: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