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慎之 最近有个电视节目比较火,就是芒果台的《花儿与少年》。真人秀节目很受人追捧,一些明星的表现也就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议论,其中许晴最具争议。关于许晴,大众吐槽最多的就是:"一个四十岁多岁的女人,为什么还可以这样任性?她有公主病。" 且不说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公主,就算有,那么公主真是这样的吗?可能不是。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公主是怎样的,也许就是因为大众看到这样一位女性身上的特质,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就用想象的公主去形容吧。那么所谓的"公主病"又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许多人认为的自我、自私和不顾及别人感受,另外再加上矫情、娇气和任性。 许晴,一位美丽的女性,是很多男人心中的"女神"。当然也因为如此,她与多名男性均传出过绯闻。试问一下,很多观众不喜欢许晴有没有这个原因呢?嫉妒?我想当然有。所谓嫉妒就是源自于"人有我没有,人能我不能"这样的比较。在比较中人们会感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比较低,会感到自卑,从而产生一种无力、被淹没的感受,这样的感受甚至可能会牵连出"被抛弃和被忽略"的创伤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地痛苦,因此没有人愿意去体验这样的感受,所以人们会用一种看似有力量的情绪表达出来,也就是莫名的愤怒。可是这愤怒的"莫名"会让人有些羞愧,所以当然要为这愤怒找点合理的理由——很简单,我道德攻击、找人软处、扒人隐私,或者莫须有地用恶意中伤的方式诋毁他人,等等。所以当看到许晴同学可以很自由、可以不在意他人、可以不做"好人"时,许多人心里可能已经暗暗不爽了,会想"凭什么",并站出来指责、攻击她有公主病。这就是嫉妒——许晴为众多观众所不满的原因之一。 白雪公主因为漂亮,被继母嫉妒心生杀机。在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太优秀,或者被父母特殊对待,其他孩子也会嫉妒。如在电影《孔雀》中,因父母对看似弱智的大哥给予更多照顾,弟弟和妹妹便设计买耗子药要毒死自己的哥哥。 我们普通人会不会嫉妒别人可以成为公主,或者嫉妒她人可以被当成公主一般对待呢?当然会。但是很残酷,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公主待遇得不到,那就说她人有公主病吧。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指责她人有公主病的,或许恰恰是因为自己想而不得。那么,"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还可以获得那么多照顾",被人诟病,也就"理所当然"。 古希腊有个王子,因为太喜欢自己了,所以每天在池塘里看自己的倒影,终于有一天他掉进水里死了,死后变成了一种花,叫"水仙花"。后来,英语中水仙花和自恋是同一个词语"narcissism",用水仙花来形容自恋。那么我们人格中的自恋在什么范围内是正常,到什么程度是自恋人格障碍呢?为了更清晰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追溯到幼年时期。在幼年,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极端自恋的时期,小婴儿会觉得"我无所不能,我是世界的主宰",这样的自恋感觉大都出现在一岁。到两岁开始这种自恋感觉会被打破,婴儿这时开始慢慢地接受我只是我,我不可能无所不能,我也不会被所有人爱,当然,我也并不完美。再大一点,他们开始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我的,而不喜欢我也并不是因为我不好。如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婴儿的自恋没有被恰当对待,没有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有可能造成创伤。他们的自恋可能被一下打破了,变得极度自卑;亦可能被一种防御方式保护,呈现自负,或进入封闭的自恋状态里,演变为病态自恋。 《红楼梦》中病若西子的林黛玉,是许多人喜欢的人物,反而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为很多人所不喜。其实林黛玉的自恋就是病态的,所以有很多自恋受损的女性,会把自恋投射到林黛玉身上,去可怜她、同情她,甚至为她的死而唏嘘不已。有多少女性可以同林黛玉"感同深受",却对薛宝钗无感。对,黛玉身上就是这种感觉,小姐的身子丫鬟命,就好像一个男人经常说自己"怀才不遇"一般。也许诟病许晴者,也是将自己内心中无法面对的病态自恋投射到许晴身上,施以攻击。(我内心中间有病态自恋的部分,但我因为无法面对所以不允许自己意识到。我又看到了矫情的有争议的公众人物许晴,那么她完全可以做我的"替罪羊",我把我自己身上不能面对的部分投射到她身上,说是她的,反正大家都这么说。我去攻击她,其实是间接地攻击我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有句经典名言:你做什么都可以,那都是你的选择,但前提是别伤害别人的利益。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许晴被人诟病甚至指责攻击,是因为伤害了他人的利益吗?我看未必。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弄混了。比如,小时候,你觉得热,不想穿那么多衣服而拒绝妈妈,妈妈会很生气,并且会指责你,似乎你伤害了她的利益。那时的你真的以为自己错了,妈妈生气很合理。因为妈妈都已经牺牲为你了,如果你还不知好歹,就是伤害的妈妈的利益了。小孩子一直未被恰当对待,会将这种边界不清的状态带到到成年生活之中,也就自然会用同一种逻辑去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你怎么可以让我不爽呢?你让我不爽,你就是错的。"许晴在成年时还可以扮演公主的"公主病",让很多人心生不爽,不管是出于嫉妒也好,激发了许多人内在的自卑也罢。总之,让许多人不爽了,所以她被攻击。其实,许晴呈现自己,那只是她的事情,并没有伤害你的利益,你没有权利去攻击她的。 许多人有想成为公主的愿望,因为这感觉太美。第一,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认为公主可能是一直被照顾的,公主是这样一个需要被及时满足、被全能照顾、完全任性的状态。就好比一个穷人,总想象富人的生活里,喝豆浆是喝一碗倒一碗一般。被照顾和被关注的感觉,如果加以引申,其实就是很多人需要的被爱的感觉。比如陪伴、专一、送礼物、对我好等等。我们希望在生病时候有人疼,在犯错时候可以获得宽容,在需要的时候会出现在身边,并且,那个人必须亦是很强大很有力量的,类似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大药瓶子,或者就是大熊身边的"哆啦A梦"。第二,正因为公主一直被照顾,所以她很少需要去考虑照顾者的感受,也就以为自己不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投入太多,不需要去体会,去觉察,去与他人共情。当然,即便如此,身边的人还是会宠爱她,她根本不需要担心别人会离开她或者忽略她。以上两点就是我们成年人身上的渴望做公主的愿望。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种心愿既不被允许,又让自己觉得很可怕——不相信他人是否真的会满足我的愿望。所以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欲望,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因为欲望是不被允许的,是邪恶的,哪怕表现出来也要换个方式。所以当看到自己得不到的许晴一直在获得,而且乐享其中时,她成为"全民公敌",特别是女性的共同敌人,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当许多人发现自己如此强烈的渴望,在现实中求而不得时,她们便开始做一道证明题:我不是公主,但我希望获得公主般的对待;或者,直接证明我是公主。怎么证明呢?很简单,就是看别人对待我的方式。 在两性关系,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通过别人对待我的方式,我感受到自己是什么。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妈妈说我是宝宝我就是宝宝,如果妈妈骂我,或者不理我,我就什么都不是。希望别人把我当公主般对待,是因为我希望做公主。只有公主,才是被爱的;只有做公主,我才有价值。 于是在许多人的亲密关系中,被爱体验是必须获得满足的,都说在被爱中获得爱的能力。我们一直被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爱情所感动,甚至自己也一直渴望获得这样的爱情。殊不知,这样的爱情其实是很虚幻的,都是琼瑶阿姨用来骗小女孩子的。如果你内心有个公主,那么你就可以一直是小孩子,一直可以认为那样的爱才是爱。而真正的爱是成全和成就他人。被爱,就是被人成全、满足和成就。 假如你真的要做公主,那你身边的人要么是皇上,要么就是奴仆。这样的人际关系,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也许许晴并非是想做公主,她只是呈现出了自由自在的状态,就被人们出于嫉妒、病态自恋或按照自己的想象投射性地认为她是公主,她想做公主。这又符合一个心理规律:内心有做小偷愿望的人,看谁都是小偷的模样。 要想做公主,还需要有做公主的资本啊,各位看官请谨记。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020-382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