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公图书馆是我国近代最大的私立图书馆之一。时值大公图书馆开馆百年之际,追忆荣德生先生创办大公图书馆的初衷和过程,感怀荣德生先生兴学育才之爱国爱乡思想情怀,并提出"大公"理念是荣德生兴学育才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荣德生 大公图书馆 人才 教育 大公图书馆是我国近代最大的私立图书馆之一。时值大公图书馆开馆百年之际,追忆荣德生先生创办大公图书馆的初衷和过程,感怀荣德生先生兴学育才之爱国爱乡思想情怀,提出"大公"理念是荣德生兴学育才的核心思想。 一、荣德生创办大公图书馆的初衷和过程 荣德生(1875-1952),又名荣宗铨,号乐农,1875年出生于无锡荣巷的农商家庭,幼时家境清贫,读过6年私塾,15岁来到上海,在通顺钱庄当学徒。在学徒生涯中,荣德生学会了记账、珠算、存款、汇兑等钱庄业务,并经历了旧中国民族危亡的种种苦难,亲身体会到平民百姓缺少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曾经深深感叹"少而服贾,志学未能。廿年来世味饱尝,更报不读十年之恨"。父亲荣熙泰临终遗训:"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颐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应所为。"父亲的遗训,成为荣氏兄弟日后创业和立身处事的座右铭,并萌生了实业和教育救国的理想。从1906年起,荣德生开始在家乡无锡荣巷附近创办小学,不久决定创建大公图书馆。荣德生希望将大公图书馆作为对办学的一种补充,同时收藏古籍和图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1913年起,荣德生开始大量购书,1915年起建造馆舍,1916年正式开馆。可见荣德生创建学校和大公图书馆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并为乡村平民子弟创造公平读书和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从此,荣德生开始了兴学育才道路的理想和实践。 二、"大公"理念为荣德生兴学育才的核心思想 笔者认为"大公"理念为荣德生兴学育才的核心思想,也是荣德生毕生追求和坚守的理想和信念,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本无我之旨,命名大公",为乡村平民子弟和女性创造公平读书和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荣德生认为乡村寒门子弟即使天资聪慧,积极上进,但因家境贫困,又地处偏远乡村农家,很难得到读书学习、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特别是近代女性,更是缺乏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人才之兴,良师、益友、书籍,三者不可或缺",有鉴于此,荣德生在改良乡村教育方面投入很多资金和心血,创办乡村学校和大公图书馆,创办和发展竞化女子学校,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公"是荣德生毕生遵守并奉行的教育宗旨,也充分反映了他公正平等的教育理念。 2."大懼古籍沦亡,斯文中断",收藏古籍,重视国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社会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坏,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时人"顶礼欧化","争谈新理",漠视国学和传统道德文化。荣德生对这种社会现象十分担忧,曾说:"人心日益浅薄,道德渐就沦亡,社会国家,其谁与立!"1916年,大公图书馆开馆之际,荣德生坚持大量收购古籍和国学经典,其馆藏中包括大量先儒理学古籍。荣德生希望能够借助大公图书馆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所以在选购古籍图书上十分小心慎重,一定要选购思想内容健康积极的古籍和图书。1926年,荣德生亲拟大纲,编写了《人道须知》,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国学经典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1927年初、1930年1月和7月,先后刊印三版,共计三万余册,除部分留大公图书馆供人借阅之外,其余全都免费赠送分发给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由此可见荣德生一心为公的教育理念。 3.大公图书馆及藏书最终全部捐赠国家,回报社会。1952年,荣德生临终嘱咐将大公图书馆藏书"捐献锡市,公诸人民"。1956年,荣德生之子荣毅仁根据父亲遗命,将大公图书馆及其藏书无偿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也真正实现了荣德生"大公"的心愿和理想。 时值大公图书馆开馆百年之际,谨以此文,追忆荣德生创办大公图书馆的初衷和过程,感怀荣德生热心公益、兴学育才、爱国爱乡、力求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之兴学育才的理想和情怀。1934年3月2日,时值荣德生六十寿辰,无锡《人报》发文中曾这样写道:"邑人荣德生君,为我国实业界巨子。手创事业以面粉、纺织等厂遍设国内,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阖邑称颂。" 荣德生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回报社会,造福乡梓,至今对后人来说仍是一笔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漫漫书香路,浓浓家国情。拳拳爱乡意,殷殷育才心! 参考文献 [1]江庆柏.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J].图书馆,2001(5):57-59,61 [2]陶宝庆.荣德生先生和大公图书馆[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1(4):54-56 作者简介:李劲军 女 1975年5月 硕士 ,山东大学图书馆 ,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