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秘传方天画戟十四法全


  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基本相同,均为横刃;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也有刃。古时显贵人家,均立戟于门,以示官阶,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其后又稍改变形式,援与松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秘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何用?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均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者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兵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人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而也可以另立名目,何必一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独有可说,今二物迥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免不合。著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故崇古戟法,依次录之。
  戟形与戈几乎相同,以硬木为柄,名曰柲;柲长约一丈二尺,柲端有刃,横出向前上方者,名曰援;与援相同而其刃下垂,互附于柲上的,名曰胡;胡的背面,有刃后出的,名曰内;胡末后有孔三,内末后有孔一,盖为附柲之用。其他兵器,或全体以金属铸成,即用木柄如枪之类,亦有吞口,以便装柄;惟戟则不然,胡与内之有孔,即所用以缚于柲者也。·来自"武宗"公众号·其法置柲于胡内之间,用绳索或牛筋,从孔中穿出,将柲先扣住其端,然后上下层叠缚之,务使援胡内,与柲如生成一气,不至动摇。援前出者如剑头,尖而锐,上下皆有刃;胡止向外一刃,内似援而略短,亦系双刃,尖亦如剑头,但向后平出,不似援之向斜上方也;骤视之,略如船家所用竹篙。至以后所盛行之方天戟等,则完全将枪尖之末端,横架二梁,两旁各加一反半月形之刃耳。今之武器中,亦每见之,正不必予之絮絮紫述也。古戟图见下。
  ①戟古
  ②画戟
  ③方天戟
  ④戟
  一、戟之使用法
  戟为长兵之一,其用法与枪法矛法刀斧法均不同,惟以其钩造之特殊,主力点之不同,故用法亦随之而异,惟过门衍接等处,跳不出盘头夹花诸种方法。戟之主力在于援,故有冲铲、回斫、横刺、下劈刺,斜勒等法;其次重胡,故有横砍、截割等法;再次重内,故有反剔、平钩、钉璧、翻刺等法;末则重柲,有肘逼击、挑击、直劈等法。总之,练习器械,须先知其主力所在,更深究其主力点,宜以何法使用,然后循序渐进,始能应心得手。·来自"武宗"公众号·否则,若盲然操戈,随意指击,一旦对敌,鲜有不惊遑慌乱,无所措手者;此为习武者之大忌。即如戟法,一势自有一势之主力,一势自有一势之妙用,而熟能生巧,变化无穷,互相发明,互相利用,虽寥寥数势,转辗相生,何止千百,实非专以花拳绣腿,眩人耳目者所能及其万一。愿学者昏能精研深究,推阐而发明,庶古代武术,流转千古,不至为朽木腐草之忽忽湮没也。
  二、戟法入门
  戟术犹如龙,龙有八处可用,即头、口、身、尾及四爪。龙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能靠,爪能抓能钩,尾能摆能缠,戟术亦然也。古之戟法已成绝响,兹就先进万籁声先生,转述其师得自武昌某翁之摔子黏戟法片段,转录如下。
  戟术共六路,其基本法为挑、拿、锁、截、刺、勾、内涵,凡四十八法,变化无穷,即:"贴、靠、搜、提、崩、挂、攉、挑、截、拦、托、化、转、还、挫、拉、摇、扑、滑、押、封、闭、折、闪、推、晃、格、扫、打、搂、探、扎、掤、缠、吃、架、抄、贯、抛、片、支、剁、刁、攒、钩、躲、拢、翻"。其变化百二十反串,即:"摇扑护法,扑带还法,扑搜挑法,扑折退法。扑拘劈法,扑冲捉法,扑支扎法,扑托进法,扑贴刁法,贴刁攒法,贴提提法,贴截拢法,扑格进法,反提靠法,反截片法,贴靠贯法,抛片搂法,推晃冲法,攒托劈法,提攒拉法。戟头朝下,搅转三圈进法,各曰‘孤树盘根’。·来自"武宗"公众号·里转三圈托劈法,名曰‘拨草寻蛇’。提劈法戟头朝上,搖晃转圈,名曰‘摇旗磨旗",外为摇旗,内为磨旗。有提搂攒法,贴搂扫法,扫上搂下,名曰‘铁扫帚’。有‘乌龙摆尾’之名,乃大劈戟法。下插到步,名曰"懒龙翻身’,乃大片戟法。有‘黄龙占杆’之名,乃里外推法。抛戟搂法,托化劈法,提拢搂法,拢搂擐法,退步扑法,到步斜进反劈法。提拢捉法,上下晃,名曰‘白蛇弄风’,一云化法。有拦提进法,外推钩拉托里劈拉,外片钩托里劈拉等戟法"。是为六路戟法反串之大凡也。
  戟法有"推托"二字,化法有"拘搂"二字,护法有"提撩"二字,招法有"刁攒"二字,又有"贴靠"法,进法有"抛片"二字,又有"提拢"法。另有连环变化一种,习者亦不可不留意焉。即用时"凡贴必刁,凡刁必攒,凡攒必拉,凡拉必钩,必托,凡托必劈,凡劈必搂,凡搂必提,凡提必截,凡截必抛,凡抛必带,凡带必还,凡还必钩,必劈"是也。
  另有戟法歌诀曰:"此戟本是一条龙,张牙舞爪令人惊,戟法好似龙探爪,回拉总要奔前胸,青龙低头托戟势,掏着前手不放松,走开到步劈山勇,换手劈山莫留情"!
  第一式 开式(琵吾式)(图1)
  第二式 初手摇扑。由前式向后门左步,同时将戟扑下,即用月牙砍下。(图2)
  第三式 背身返提。不动右步,将左步收回,与右脚成一直线,背身以戟月反提。(左脚跟向后,即将脚尖朝里。)(图3)
  第四式 回身翻截。回身上右步,将戟抱拢,月牙向上。(图4)
  第五式 进步推挫转还。开左步,偷右步,将月牙外向成圈翻出,如此连进三步。(图5)
  第六式 里外三转还。上右步成横进三步,戟随身自里向外转还推出,月牙平行,不可向上。(图6)
  第七式 乌龙摆尾。上左步,月牙向后摆开。(图7)
  第八式 大劈凤凰三点头。回身上右步,再上左步,同时戟头外向钩挂,劈出成右式,柄置左膝头,右手固定之,左手可上下活动,摇三次,月牙向下。(图8)
  第九式 摇旗。仍按前式将戟头向里转还。(图9)
  第十式 缠劈。再外转还上右步劈下。(图10)
  第十一式 燕子掠水。上左步,将戟向里捞回。(图11)
  第十二式 点脚。斜并右步,将戟头向外成圈点下(月牙向下)。(图12)
  第十三式 崩上。向后开右步,将戟崩起(月牙向下)。(图13)
  第十四式 打下。不动步将戟头点下。(图14)
  第十五式 向回一带。再开右步,向回一带,拖戟回走,转身将戟向前推出。(图15)
  第十六式 头路戟法,至前式已终,再度转身顶膝式,一则可为收式,一则为第二路之起式。(图16)
  另据耆老白俊雄谈:戟法虽分六路,变化只有十八式。式名为:神龙出水,青龙昂首,望月式,三环套月,半月式,金鸡啄粟,神龙吐珠,青龙探爪,落地金钱,倒打金钟,横扫千军,骊珠在握,胸罗星斗,夜叉探海,乌龙穿塔,回马剌,进步提撩,抱月式。
  三、秘传画戟十四法
  画戟为古法,亦极简单,惟以其刃太多,故使用时宜先进主力,前已论之矣;主力既定,用援用内,无适不可,其间斜勒平钩,今之钩连枪法,实脱胎于此,就此而论,故与世俗所传之画戟法,其大相悬殊。其法只十四势,似简实繁,生克变化,极尽神妙,无一势虚设,无一势赘累,熟习之自得心应手。惟古法失传已久,世人既自俗传之非真,欲免其真传,亦无从探索。·来自"武宗"公众号·此编为华山姚氏家藏旧本,与先天罗汉十八势同出一家。姚氏式微,转辗而入武术家蒋觐园氏之手,并就其图势,详加诠注,凡过门衔接之处,无不本其习武之经验,解释其要义所在,使后学者可以瞭如指掌,不劳重费推求,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其留心国技,裨益后进之厚意,良足多也。王子春,向蒋氏借录先天罗汉十八手时,并附抄及此。今略加编次,公诸同好。
  (1)横刺
  先用左手执戟,如枪法之起势,进前二步,同时用右手接住,起一盘头,然后向右一宕,再向左方用援横刺,取敌上路。身直立向前,头部偏左,目注于援,戟斜上出。比肩略高,援左内右。
  (2)斜勒
  依上式不必收戟,从左转身向右斜后方,如回马枪势,用迈步前进二步,此为用援之内刃,钩住敌人之后,勒之使倒,而顺势擒之之法,主力全集于援之内刃,身体向前,头目回顾于援。
  (3)肘逼击
  依上式收戟转身,起一盘头,用左肘紧靠戟柲逼之外击,足用左斜弓步,此盖防援未能钩搭敌人,或钩搭而脱落,若不转手取之,必为所算,故须用戟柲击之。
  (4)反剔
  依上式用肘逼击后,转手使戟援向右,内斜向左上;·来自"武宗"公众号·然后腾步转身,翻内上剔,如笔挝中之斜冲劈势,足向上式之反对方向作左斜弓步,此为取敌人腰肾二步之势。
  (5)冲铲
  依上式收戟,先起一盘头,略将右手缩拢,绞步转身,复正前方原向后,双手举戟,援之外刃向前铲去;足成左弓步,此为取敌胸部之势,戟宜平置。
  (6)钉壁
  依上式收戟,起夹花转身,至背后时,即用戟内,从左面向敌人右腰横筑一下,然后转手,将戟翻向右方,向敌人左腰横筑一下,此为左右并攻之法,手法极宜迅疾,使人防不胜防,转手时犹须不露声色。
  (7)平钩
  依上式不必收戟,但将戟平置,向前一探;再将内向左转拢进,使敌入我戟之内,然后用内钩搭之,翻身腾步而进,如举篙搭岸,使船急进也。与第二式略用,不过彼用援而此用内,彼斜出而此平钩。
  (8)直劈
  依上式前进二步,先将戟柲往前一送,双手移至离胡三尺之处紧握,倒过戟柲,用滑步转身,双手抢柲,向前力劈。·来自"武宗"公众号·此为虚实互用法,与回马枪亦复相同,不过专取敌人之顶门。
  (9)翻刺
  依上式先将双手回置原握处,起大盘头夹花,转身略作后退状,先撒左手向后一晃,复原转回戟柲,转援向右外,从右翻身,向斜下方猛力劈刺。
  (10)截勒
  依上式不须收戟,但故意向外再宕出三四尺,即乘此闲隙转手使援向左,然后用柲回截击,如敌人已过戟胡,急退后一步,用胡上向外之忍,勒取敌人,与斜勒仿佛。
  (11)挑击
  依上式收戟后,移两手握于柲之中央,起夹花,身体随花旋转。盘至右方时,用柲向左斜.上方挑击,盘至左方时,用柲向右斜上方挑击,左右各行一次。
  (12)横砍
  依上式撒双手复原处,注全力于戟胡,转手使胡向右,然后即用胡刃,向右猛砍,戟之部位,略带下斜势,如大刀中砍法相似;此为取敌中下二盘之势。
  (13)回斫
  依上式不必收戟,右砍之后,乘势将戟翻过头上,单手提戟。此时内向上,援与胡皆向下,用内之刃,向右下斫去,同时变右侧弓步为左弓步,全身向左;此为取人上盘之势。
  (14)冲刺
  依上式抽回戟柲先起一花,然后将戟从右上方向后宕去,翻至垂直与肩背成直线为度;一瞪足变换步法,戟援从右下方泛起,向前上方冲猛刺;此为取敌喉颚之法,乃戟法中之杀手。
网站目录投稿:妙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