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经营自己的人脉?第一你需要先建立自己的价值;第二你要善于传递自己的价值;第三,要习惯向别人传递朋友的价值。 文/温言(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最近随着大学生创业流行,人脉又成热词了。从某种程度来讲,职场类社交App之前成功融资也助推了这个浪潮,虽然Marketing有点滞后。 你上班,一进写字楼,迎面就是江南春的那张圆脸: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不是梦。 你下班,回家一进电梯,迎面又是江南春的那张圆脸,只不过从动态视频换成静态海报了,台词一样: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不是梦。 好不容易休闲去看个电影,大白还没登场,暖场广告先出现一个超大超圆、白白胖的江南春圆脸俯视着你,深沉地说: 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不是梦。但除了台词外,还讲述了他怎么在困顿的时候被隔壁软银的人敲门,拿到了第一笔融资。 可惜广告在全方位讲述的这个故事,其实和人脉还有一定差距:江南春获得的人脉,其实是靠线下实打实地做人做事做项目积累起来的人脉,而不是依靠互联网上狂点"关注"和"认识"而建立的"人脉"。 认识人并不等于就有了人脉。互联网帮我们完成的其实是第一步:认识。不过从认识到人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脉的本质是基于资源置换这一前提而成立的,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发生真正的资源置换行为,人脉其实意味着某种将来能置换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而所谓"认识"离"互相认识"尚有距离,离"认可"更是有差距,就更不要提资源置换了。 有个在互联网企业做HR的朋友,抱怨现在不靠谱的应聘者越来越多了。比如A先生,前去她们公司应聘高管。一上来就在求职邮件里说,我是你们CEO的朋友,看到你们正在招聘XXX云云。所以HR拿着这封邮件去找CEO,说这人您认识吗?CEO回答:不认识啊!后来想了半天,翻出手机,点开一查,原来A先生在N个社交软件上和CEO互相关注了。不过互相关注又怎样呢,人家照样记不住你是谁,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来熟地说"我是你们XXX的朋友"其实非常招人反感。稍微有经验一点的HR也不是你可以用名头轻易唬住的,真的CEO推荐朋友来应聘,是不会不打一声招呼上来就自我介绍说是某某朋友的。 还有另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有次大老板给核心管理层发了个截屏,并且说:" 此人我不认识,要防止以后打着旗号来应聘。"原来是一个妹纸在某个App里加了他,然后就左一个"哥"又一个"哥"地各种表示想应聘该公司的愿望。最后只能拉黑妹纸,并在公司里广而告之:此人不能要。 你看,你以为社交平台拉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拉短了。但你不能奢望社交平台就此帮你填平价值的鸿沟。 有人在知乎上问怎么经营自己的人脉。各种回答很多。而我最认可排名第三的回答里面的一段回答: 第一你需要先建立自己的价值;第二你要善于传递自己的价值;第三,要习惯向别人传递朋友的价值。 可见人脉的积累,认识只是基础,后面环节的打通是要靠自身品牌的建立、品牌的传播以及口碑效应来积累的。所以你不要老想着"今天认识,明天就用上了"这种鬼话。如果明天用上了,后天就断了,那只是一次单纯的"利用"好吗,谈不上什么人脉。 那么怎么打造自己的人脉呢?基础还是应该是建立自己的价值。 我们会看到各种言论,宣扬所谓打造人脉就要多认识人,其实这是个误区:首先认识不等于人脉;其次如果对方根本不了解你,即便互换了电话又怎样呢,他甚至不敢轻易接受你对他的帮助;第三,就是不是所有人都善于像花蝴蝶那样飞去各种场合各种social的,如果你是一个搞学术的,成天去参加各种媒体声势浩大的会场蹭吃蹭喝收一摞名片是没用的。还不如踏踏实实多搞研究,换取一个参与顶级学术会议的资格,不卑不亢地去和同领域、高境界的人交流学术观点,哪怕你只认识了两三个人,这样的人才会是人脉的价值基础,才会对你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者工作领域有所帮助。 回到最早的问题,在互联网完成了认识这一步后,是否有可能从单纯的认识升级为人脉呢?其实是有可能的。 比如你在linkedIn上认识了和你研究领域相同的某人B,你在研究领域遇到了某个难题,穷尽很多办法都无法解决,然后你发私信给B,如果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你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又做了很多功课的话,B是会回答你的。这个回答,有可能解决了你的问题,也有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这个高质量的互动却奠定了接下来更多高质量互动,然后互动多起来了,你们就逐渐完成了认可的过程,后来抛开LinkedIn又通过其他方式沟通一起钻研问题,最后的最后,他们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而这个过程不是我编造的,而是切实发生在身边朋友身上的例子 ——把凭空认识的人,一步步变为真的人脉,在虚拟世界依然是可能的,但它依然是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建立和传递(提出高质量问题),以及高质量互动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