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重读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四


  (接上篇)——Psy525.cn
  当情欲成为一种心魔泛滥膨胀,便是使人走向毁灭的开始。托尔斯泰始终刻画着安娜外貌和精神上的两重性,然后让她一向隐蔽的另一重人格和心理潜意识——灿烂极端而迷人魅乱的情欲,在构成不道德的显性行为之后,逐渐地蚕食安娜的主导人格和心理状态,渐入狠境地表现出安娜的异化心理和变态人格。
  安娜注定了是一个要被情欲毁灭的角色。她是被天生旺盛的情欲生命力和认真的道德教养、道德心性所合力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人要么成为一个纯粹的佛教徒、道德家或者安祥静好的老实人,要么成为一个狂热偾张、任性放浪和敢作敢为的野心家不择手段的行动者。安娜天生把不可兼容的二极对立的心性揉合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里。先是强旺的生命力违背她的意志放肆地招风惹蝶地盛放,当她克制不住魔鬼心性的强大渴望越出雷池之后,她的生命里的另一种相反的元素便开始成为命运的上帝,开始执行审判的职责,残酷地折磨软弱的羔羊。世界上只有这种二重分裂的人才是真正痛苦的,她们是天生的悲剧角色。幸福的是单质的、头脑简单的单面人,要么彻底成为无良一族,要么宠辱不惊,波澜不起,天生是一个吃素者。
  司马相如《美人赋》里讨论说:"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迴车。譬犹防水火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钱锺书由此评论道:"墨子自知好色,求己心不乱,故不敢见可欲耳。伦理学言苦行或出于心实爱好而克抑,或出于心本憎恶而弃掷,前者为禁欲之真,后者只得禁欲之貌。…凡事之所贵,必贵其难。法国文家屡申斯旨。或曰:‘苟未见甚可欲,未识甚可欲,而遽自诩闲情忍性,若而人者,正未许在’;或曰:‘何为有德?于娱情快欲之尤物,能戒而绝之,是为有德。孰为娱情快欲之尤物?解人者其唯个中毕经遍历者乎!苟非亲尝,则无真鑑,律身克己,徒托空言。夫事之可贵,缘其难能;不见可欲,不知何恋,止未动之心,割无根之爱,舍非有之物,亦奚足尚?’;或又记与清修教士晤言,赞其愿力坚卓,能勿与俗人同嗜好,遗尘浊世路而入清净道场,士答:‘我侪自问皆孱懦无勇之徒耳,不敢上阵厮杀,只办闭关退保,聊固我圉而已’(以上法文引文略)。盖道院修士亦犹‘孔孟之徒’,不过《老子》三章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相如辈则以为亲接可欲而自持不乱,方许语于有德。一如望风而逃,一如交绥而胜。然两者以遏嗜欲、摈悦乐为德,固无乎不同也。常谚有曰:‘为善最乐’,顾古来修身所主张,实谓人乐为者多非善事,而事之善者每即人所恶为,故人之所应为当为辄反于其欲为愿为,甚且非其所能为可为。孔子论‘血气’所当‘戒’,荀子论‘情性’不可‘顺’,即言约身胜欲,以礼义齐嗜好。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尤诲人百凡行事当严防乐在其中,悦心快意之事如美女之为祸水,足以倾城倾国…"(《管锥编》,第三册,P914-916,中华书局,1979)
  钱锺书考论并加以评论的,涉及一大难题:简言之,禁欲是道德家的主张。躲避欲望的诱惑对象,只是懦夫之作为,我们都是欲望的懦夫,无一例外。不引起欲望,使到心理不动荡混乱,并不是真正有道德。道德修身的主张,实际上说明人们喜欢做的,都不是好事,好事都是人们厌恶去做的,道德要求人们应当做的,都是违反人们的愿望和欲望,甚至不是人们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孔子要人们戒血气,荀子要人们不能让情性顺畅,约束身体,战胜欲望。亚里士多德教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严防有快乐在其中,凡是赏心悦目快意情性的事情就好象美女一样,都是祸水,足以倾城倾国!——呜呼,禁欲做得到吗?连孔子老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要靠躲避、逃离的方法来严防,安娜不是也一直在逃避和严防自己的欲望、情欲么?她不是一直远离风流危险之场合,到底最后遇上年轻帅气、高贵而优越的渥伦斯基,一见钟情、一击即中,这样的顺乎情性和道德破戒,理智防线顷刻全面崩溃!我们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安娜,圣人同样无可奈何!深深地体贴同情安娜,同时会真正认知我们自己。
  读《安娜?卡列尼娜》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这是本书"残酷、残忍"的一面:我们所崇拜的女神安娜,竟然也是那样的庸俗和变态。这本小说正是在情欲心魔让人迷失的境遇中使美人和高尚者"变得不美"。"安娜去了莫斯科回来以后大变特变了,她有些奇怪的地方",她的朋友说。(P199)"变异"或"异化"是本书另一主题。安娜一旦情欲偾张之后,就逐渐变得面目可憎了,当初怎样妩媚迷人、优雅温婉的贵族,随着疯狂享受情欲,安娜深感困境来自内心,每时每刻在折磨着自己,她从此失去了静好,失去了优雅,失去了单纯和快乐,再没有"微笑"了,开始有了邪魅的、野性的、放荡的、任性的、喜怒无常的、神经质的、念念不忘的执着,如困兽一般的狂躁,甚至不再善良的恶意,等等。
  安娜最后死于两种邪恶力量的夹击:一种是自我尊严的丧失和羞耻感、罪恶感的折磨,她想:"奇耻大辱会因为我的死而解脱。"(P1088)。另一种是对爱情苛刻的、狭隘和尖刻的嫉妒心。这两种心性带来的是致命的绝望。"一切都完了!"上文指出首先是她的道德感沦丧的绝望,到了只剩下渥伦斯基之后,她便死死地抓住最后的稻草:爱情。可惜对于男子来说,他们不知道爱情怎么可以不断地推向更高的高潮,这个世界实在也没有无止境的爱情仙境,因为情欲是以性的发泄为终止的,甜蜜感在新鲜感消失后,只有不断重复的行为,正如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的,情节总是在接近高潮处最精彩,一旦高潮到来,就是令人沮丧、索然寡味的尾声了。
  安娜不断要求更好更迷人的爱情,这是由于她整个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处于孤独的状况,被情欲独占之后,她失去了社会地位,失去了社交界和朋友,失去了道德优越感,失去了以往所关心的丈夫的政治生活,失去了儿子,最后只剩下一个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依然生活得那样滋润,他有广阔的事业,丰富而愉快的社交生活和娱乐事情,安娜的孤独、寂寞凄凉,与渥伦斯基的多姿多彩生活构成了可怜虫和优越者的状态之对比,给安娜带来的是莫名其妙的恼怒和不讲理的嫉妒心,潜意识是深深的被遗弃感。渥伦斯基情欲之回复平常被安娜认为是"他对她的爱情逐渐减退",按照她的判断,他的一部分爱情一定是转移到其他的女人们,因此她就嫉妒起来,她是嫉妒他的爱情的减退,有时她嫉妒一点影子,或者嫉妒那些下流的女人,捕风捉影地嫉妒,嫉妒想象中的他会遇到的社交界的女人,甚至嫉妒将来假如他和她断绝关系后他会娶的想象中的女人。猜忌引起了莫名的生气,于是把她处境的一切难堪都归罪于他。他们之间已经很少温存了,即使在少有的片刻的温存里,她感到渥伦斯基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意味,似乎暗示着渥伦斯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对她合法的性欲特权,而无需顾及她的爱情感觉,这使得安娜感到特别的恼怒。(P1080-1083)
  安娜不断地纠缠反复着,恼怒—吵嘴—讲和—自责—猜忌—又回到原先愤怒的心境—惊恐于自己反反复复的纠缠—懊悔—爆发…,在安娜的心理变态中,充分展示了托尔斯泰杰出的"心灵辩证法"深细入微至复杂状态的洞察力。无故挑衅后的安娜带着悔罪心态去讨好渥伦斯基,却敏感地感到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口吻,一刹那间她便涌起了斗争的欲望,但是她尽力地压制着,笑脸相迎。可是听到他在外面的生活,似乎涉及到某位女子,她便一下子不讲理了,顿时爆发出来,一面呼喊着:"假如你再也不爱我了,你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说出来吧!"一面哀求道:"我只求你千万不要遗弃我,我要的是爱情,但是却没有,因此一切都完结了!"她明明知道她在毁灭自己,但是她约束不住自己,怎么也不肯向他让步。——从这种自我判断中,"一切都完结了"的念头在重复中变成了"一定要完结","我为什么不死呢?"这就是唯一可以解决一切的想法。在她最后的紊乱纠缠的心态中,她反反复复念叨的,一面呜咽地说道"遗弃我吧!遗弃我吧!我算得了什么人呢?一个堕落的女人罢了。是你的累赘,我不愿意折磨你";一面说"你不爱我,你爱上别的女人了!"(P1084-1089)
  安娜在自杀前首先是满脑子充斥着不可自控的乱七八糟的、纷扰的感觉、幻觉、潜意识念头:绝望,憎恨,恼怒,恐怖,敏感,痛楚,受到侮辱和遭到唾弃的感觉,梦魇纷扰的恶梦,阴沉忧郁的神态,发烧的面孔和明亮得惊人的眼神,心脏剧烈地跳动,凝视着渥伦斯基忍不住流下温柔的眼泪,非常厌恶自己的感觉,穿梭不断的回忆、幻觉和眼前瞬息万变的印象,感到所有人都在用幸灾乐祸的、嫉妒的、憎恨的、瞧不起的、仇视的目光打量自己,所有陌生人都把自己看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可怕的不道德的怪物…
  接着安娜进入了异常清醒的反思状态,开始理智地总结自己的迷途经历:她知道她的内心充满着厌恶一切的感觉和渴望报复的仇恨心。她得出的结论是:"生存竞争和仇恨是把人们联系起来的唯一的东西",她第一次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了她和他的一切关系:他在我身上找寻的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大部分是胜利的自豪感;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了,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
  安娜非常冷静地分析道:"不论是什么,只要不单单是个热爱着他的爱抚的情妇就好了;但是我不能够,而且也不愿意是另外的什么。而这种愿望却引起了他的厌恶,又引起了我的愤怒。"——安娜自己对自己说:她知道渥伦斯基并没有其他的女人,他并不爱吉提,他不会对我不忠实,这一切我全都知道,但是这并不能使我释然于心。"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心而对我曲意温存,但是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这简直是地狱!"——她的结论是:"我们投身到这个世界上来,不就是要互相仇恨,因此折磨着自己和别人吗?"当她否证了爱情之后,最后得出的就是人间只有仇恨的结论。于是她看一切都是丑陋的,装腔作势的,令人憎恶的,愚蠢的,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唯有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P1113-1122)
  安娜最后去到了一个高贵却极端的层面,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要求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一种绝对的完全的不断升华的爱情。天哪,这个世界上究竟有这样神圣的爱情吗?除了情欲心魔和家庭亲情,什么是爱情呢?——所以可以说,安娜同时是死于对爱情的绝望。看不到爱情希望的安娜,只看到这个世界残酷的本质就是虚伪、仇恨和罪恶,人们互相折磨,那么活在这样丑恶的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从情欲心魔开始迷惑,到疯狂,到变态,最后到混乱绝望。这就是安娜、以及一切堕入心魔者的"我们"的心理历程。无人可以例外。托尔斯泰在书的卷首题词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冤"是什么冤?是人类既不能够做一个端庄的正派者,让你堕落,堕落之后又不能让你心安理得以为无辜,必让你的超我道德感对自我的罪愆反思与否定,是为惩罚。这个"我"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和心灵中、一身兼融着高尚和卑陋的心魔,它既是魔鬼,也是上帝,又做鬼又做神,既让你风流,也让你折磨,折腾尽致,必让人疯狂与绝望。这就是报应。只有他在玩弄我们。细读《安娜?卡列尼娜》,使人深味其中无与伦比的永恒人性真相之反思价值。
  作者简介:
  康维真
  已帮助过
  178人
  入驻年限
  4.8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