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机电一体化人才缺口在不断加大。中职学校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进一步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中职学校要在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专业素养,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提出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最后,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反思,以期构建更科学的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 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 机电一体化专业覆盖范围较广,融合了高新技术、机械电子、控制计算、自动化电子等多门学科内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操能力,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这就使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专业课、选修课、限选课等不同类型,学校在教学模式上会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专项技能以及综合技术能力。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会和学生实训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本教学模式。 从当前专业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新兴学科,教学内容相对较新,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合了机械和自动化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兴趣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鲜明的理实结合特色,对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专业实验,这一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再者,机电一体化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拓展学习,如控制工程、机械原理等,这些都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密切相关。二、中职机电教学中存在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设备正快速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知识的更新周期更短,新技术应用效率不断提高。这就使原来行业当中的低端技术面临淘汰,高新技术岗位的人才缺口不断增加。从行业用人需求来看,中职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跟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但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课程结构陈旧,一些知识已经过时,难以跟上当前行业技术的发展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进而造成专业内容与实际技术发展需求脱节,学生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岗位技术要求,职场竞争力受到影响。2.理实脱节 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一般在课堂完成,实践教学则需要通过实训基地、校外实习、企业实践等途径完成。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实融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但是,从当前专业教学实践来看,理实脱节仍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未能无痕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中职学校多选择校企合作形式,但是双方缺乏牢固而稳定的合作机制。企业的作用仅仅为中职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很难真正让学生在岗位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锻炼。中职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力,造成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定位不清,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现有课程进行,进而使理实脱节问题更严重。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中职人才的期望值有限,在校企合作中仅起到提供场地和机会的作用,学生在实习中很难接触到新技术、新设备,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真正提高。3.教学方法落后 机电企业在新员工招聘中有自己的录用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厂环境,熟悉岗位要求,能够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对中职機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学中侧重于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造成教学能效低下。有些教师本身就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在学生实践指导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性缺失造成学生技能水平发展受限。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1.优化教学模式,切实保证理实一体化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要从理实一体化入手,明确教学任务,并以此为主线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专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理实一体化有效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弊端,而是以任务、项目、问题为驱动,为学生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突出专业教学的多样化特点,积极运用新媒体增加课堂互动,可以采取案例探讨、情境探究、小组合作、专题讨论等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重难点和行业人才需求选择更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率。2.从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无需掌握高深的理论基础,不以专业科研为目的,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这就需要学生在相对短的学习周期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中职学生一般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较差,虽然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没有理论知识根基,学生很难理解机电知识原理,难以适应智能化的行业操作环节。针对这样问题,中职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注重教材选择与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的选择中要主动和企业沟通,让企业参与到教材选择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接触更新的教材版本,掌握最先进的行业技术知识。教师要主动接受新教材,结合新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理实协同并进的教学模式。 (2)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教师要结合中职教学特点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减少一些理论教学内容。教师要为学生预留更多的实践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精髓,提高机电一体化学习的有效性。注重开展专业实训,丰富教学手段,机电一体化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实训教学的开展,避免在教学中引用长篇大论,而是要结合专业原理增加实训性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构建起理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科特点。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调整通识课和专业课比例,加大课程的时间价值,突出"精、专、细"特点,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 (4)适当增设选修课。增设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服务于就业的特点,在选修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拓展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适当开设营销管理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环境。在选修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增加哪方面的知识教育,丰富选修内容,突出选修课程的实用性。3.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加课堂实操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内容的局限性,引导学生主动理解、主动探究。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要突出多元化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随堂比赛形式,获胜组可以获得积分和表扬。教师要鼓励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展学习,从而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倡导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讨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机电一体化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尤其是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机械设备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通过虚拟图像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演示,学生不再局限于对教材中静态图片的理解,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更容易接受。4.切实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在校企合作方面进一步强化。从现有的合作形式来看,校企隔阂还是很大的,两者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尤其是在人才需求、课程设置、实习形式上分歧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中职学校要加强和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起校企联动的教学格局。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要突出校企合作特色,实现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联互动,充分提高资源的应用能效。比如理论教学可以由中职教师完成,实操训練可以有教师和企业技师合作完成,这样更容易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弥补中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作为特聘教师开展教学,或者在教材选择、课程开发中与机电一体化技师、专家合作,将其纳入教研队伍,以此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中职学校要多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因为他们对于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更加了解,同时会在课程编写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之更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要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此细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建立起从学习到企业的人才培养衔接机制,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环境,提高人才培养效率。5.以项目为引导,加强机电专业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突出职业性,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要切实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更新现有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强化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引导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在项目选择上要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拓展性优势,学校要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从而配合各项项目教学的开展。如一些学校已经配备的自动装配系统,很适合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结合系统模块化、操作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对机械设备进行改装,或者进行PLC编程、设计总线控制等。这些教学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机械结构的掌握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具体流程工艺有详细了解,提高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和故障分析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项目引导下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设置组长和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生动、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一般有三类教师,分别负责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来看,不同类型教师之间衔接性较差,基础课教师难以找准通识教育的切入点,而专业教师则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有效指导,实习指导教师则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内容,继而造成学、研、用之间的脱节,难以适应培养中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中职学校要在教师队伍改革上下工夫,具体措施如下:基础课教师要适当涉猎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从而建立基础知识教学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起到支持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到企业进行实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拓展教育视野,尤其是对一些新设备、新技术更要有一定了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多听课、备好课,以提高自身理论基础为导向,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未来就业方向,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操项目,从而形成鲜明的项目导向,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都要注重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复合型教师,提高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反思1.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中,教师要切实针对特殊学情调整教学模式。中职生多数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特点、就业前景、职业发展优势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坚定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同时会形成良性压力,让学生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意识下获得更好发展。职业教育前置能够培养学生鲜明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内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所规划,保持积极的进取动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只有从兴趣入手才能让学生保持热情。学生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有趣的课程",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心态较之被动学习往往效果更好。譬如在學生编程过程中,学生可能初期编写并不完善,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点拨。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下,学生的程序设计会更加完善,有些学生还能写出优秀程序,从而使设备运行更加顺畅。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能够深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机电专业的学习乐趣,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激励感会更多,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3.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学习方法 很多中职学生毕业之后会走上工作岗位。工厂中各类机电设备品牌繁杂,学生肯定会接触到课堂上没有了解过的机械设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环境,中职学校要注重机电一体化技能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机电设备原理,在工作中举一反三,降低学生的岗位适应难度,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五、小结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结合新的人才需求环境,中职学校要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提高理实结合教学成效,注重教师队伍的优化,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深度激发教学活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梅梅.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 [2]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教师),2017(9). [3]王念哲.比较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