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意义


  韩萍 郭正
  摘 要:本文就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新型学徒制在传统的学徒制之中融合了职业教育因素,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师傅带徒弟的作用和功能,从顶岗实习到订单式培养,再到如今风靡全国的新型企业学徒制,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融合。在教育体制上,深入进行工学结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贯彻了人文素养和企业文化,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学徒制  校企合作  技能
  课 题:本文系2018年度中国职协立项研究课题"企业实施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的案例研究"(2018019)的总结性研究成果。一、新型学徒制的核心概念
  新型学徒制也叫现代学徒制,是由传统学徒制发展而来。2015年 8月,财政部和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新型学徒制的核心模式中,校企深度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学生在校园、教室内学习,由教师进行教授,主要学习场所在学校的模式,突破性地将校园移到企业,做到企中校、校中企。招生与招工同步,上课与上岗并行,毕业与就业接轨,充分发挥了企业的绝对主体地位,并在办学过程中适当的争取政府的补贴。该模式旨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企业用人计划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二、新型學徒制的内涵
  近年来,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出现了把现代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和过去历史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传统技艺教授结合起来的合作式职业技能教育制度和体系,实际上也是从传统的学徒制所发展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新型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的定义引入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投入,甚至纳入了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开发的新形态。这种体制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深入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美实现了企业培训培育与校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受教育者真正把学业与事业相结合。因为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新型学徒制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飞速发展。
  从本质上说,新型学徒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各种因素互相糅合,是在过去顶岗实习、企业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它们的雏形,又更加深入和注重合作的梯度和细节。新型学徒制也与传统学徒制相同,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原则上是以职业的具体实践为中心。这也是职业教育中"职业性"这一关键属性的直接体现,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涵。
  从根源上说,新型学徒制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它的逻辑体系和具体的操作流程,实际上是原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提升。因此其有着较为深刻的教育价值,这一价值大大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在更深入的工与学的交替中,深度融合了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让职业院校的资源突破瓶颈,将触手深入到整个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使多元评价体系更加的完善完备、使教学的团队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使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得到拓展和发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革新和突破。
  新型学徒制与传统机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及变革。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贯穿了企业文化的渗透、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职业素养的融合。新型学徒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过程,并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打造,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致力于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并且,在经过系统设计后的新型学徒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而是把课堂搬到了企业中,以职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校外工作中。三、新型学徒制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分析
  新型学徒制是在国外最先流行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从本质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借鉴了国外的先进做法,根据研究分析,有关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萌芽时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同志就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政策和思路,希望以此来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2.近十年——飞速发展时期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工学结合及企业订单式培养。它们都可以认为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雏形。在企业学徒制发展的过程中,江西新余市投资了60亿元巨资倾力打造的江西职教园区,可以说是一个成功典型。在江西职教综合园区中,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校政企三方联合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中明确体现了以下几点,这几点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共识。
  首先,招生即招工。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中直接体现就业单位,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同时就是选择就业的单位和岗位。录取通知书与就业培养协议同时签订,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开始计算工龄,企业给予一定的学习补贴让学生带薪学习。其次,招工即招生。学校除了招收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也为企业所招来的社会熟练工人开展培训。学校发挥理论和文化培训的优势,为企业员工培养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通识课程。社会人士也可以在修满一定的学分后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考取文凭,甚至取得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第三,上课即上岗。有别于传统学校,职教中心采用灵活弹性的学分制。当企业员工到校学习时,并不强制固定他们的在校时间和学习期限,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合理的规划学习的进程,一旦修满学分即可判定为合格。而传统教育的学生,则突破寒暑假和双休日的作息制度,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提供的条件,将课堂、实训车间和企业实习岗位立体规划,半工半读。最后,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意义1.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新员工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部分内容放置到学校,同时实现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当今时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每年都有千万级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涌入社会。在这一广大的群体中,真正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却是少之又少。企业与学校的不同步,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只有校企深入融合和精诚合作,才能缩短企业需求与学校打造人才之间的差距。只有当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按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的时候,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2.打造产业链人才供给资源池
  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培养新员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课程、先进的技术与产品知识、基于岗位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学校,打造"企业模式"。3.教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创新
  在新型学徒制基础上,对教学理论、观念和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首先是方法的创新,由于采用新型学徒制培养,企业为每一位学生都配备了一名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因此,在学生的管理方法上要进行大胆创新。师傅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在企业的管理者和监护人。在进行新型学徒制的学生管理上,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学生的在人格上的成长。
  对于学生评价制度的创新,与学校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不同。对于新型学徒制的学生评价应该与企业对员工的评价相结合。企业对员工评价过程中不仅考核员工的生产状况,对与员工的各项素养都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因此在学生评价上借鉴采用企业的"6S"管理评价体系,从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采用校企结合评价的模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4.职业院校与企业共赢
  职业院校应坚持"植根企业、提升内涵、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着力于打造既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必备文化知识,还能熟练地操作职业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并在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现代新型学徒制能大大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在校企之间搭建高效沟通和及时联系的桥梁,让企业节省了招聘的流程,让学校将学生的就业提前到入学阶段,可谓是一举两得,让校企之间实现全程的、更专业的、更基础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五、小结
  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了岗位劳动养成这一技工培养的基本规律,又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配合的多方联动机制。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会产生多方受益的结果:企业获得稳定的、适用的高素质技工,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和提升技能素质,院校获得稳定的生源,政府收到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综合效果。因此,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合规律、符国情、多方受益的制度安排。
  尽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型学徒制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国内还没有较长时间的新型学徒制的实践,对实践过程还缺少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企业的地位和权益还没有法律的保障,参与程度不高,目前取得成果多为某个专业或某所学校,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后续继续发展创新。
网站目录投稿: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