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老人儿们常说一句话:太极拳,步步都是桩。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练拳时脚底要生根。也就是说拳是动的,但是是有根之动。所以,练拳不可如浮萍之轻。而是要如塘荷之灵。 要知:浮萍无根,其轻为浮;荷花有茎,其轻为灵。无根者,练拳东倒西歪,遇力而不逮;有根者,盘架随曲就伸,无点而能借。 根者,非五指抓地用力硬撑之谓。乃十三势之中定是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定者,住于其间,渐而自生太极之功。行功走架不可中定,如此方能生发圆活顺遂,收放由心之理趣。 而中定练法实有循序次第,完全是由无极桩始,渐而生太极之功。有功之拳,练之则不空。是以无极者,道之本体也。无极生太极,道之兆象也。太极生两仪,道之为用也。用者即拳法,体者即功法。 用必基于体而不可。故无极乃生化之根本。因此,练太极拳若不从无极桩开始,则犹如盖房子不打地基!违背道之本体,事物发展规律也。 无基之房如何盖高?所以,直接学拳看似速度很快,但时日稍久则必裹足不前,寸进都难!是故老谱有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也。由中可见无极桩的重要性。 真正的无极桩完全不是现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那种。正如真正的太极拳也不是现在大众练习的那种一样。所以,同样的一个外形,但是心法的不同当然效果也就不会相同。 学太极拳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太极拳的诸多妙谛皆与松息息相关。所以,松是练太极拳从始至终都必须要遵守的。而我们平时都是出于紧的状态。用这种状态直接练太极拳当然不行。 而想在练拳中求松更不可能。因为人只要是运动的,尤其注重阴阳虚实的太极拳总是一条腿来最大程度承重的,那么就更无法做到松了。 所以,落实松是正确习练太极拳,以及能练好太极拳的一大关键。既然一条腿承重不利于松,那么就可以先在两条腿均匀的承重上来求松了。所以,站无极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松。 通过李氏古传太极传承下来的无极桩能够让习练者实现对松的效果的感知,通过感知进而知道什么是练拳时所需要的松,这种效果就是秘法的可贵之处。 古传十三势课程学习课件 演示者:薛文宇 老子曰:"返者,道之动也。"故古传无极桩法习练的窍妙如下: 1:自然直立: 两脚左右开立的距离以安稳舒服的自我感知为准,因每个人的盆骨,腿型都有所差异,故不能用同一个标准。但两脚脚尖必须朝身体正前方,稍外撇亦可,不可过大。 2:收颌调颈: 身体自然直立,膝关节不许有屈膝的动作,两眼平视正前方,下颌微内收,以男性为例,喉头要能就此而摸之不凸出为衡量动作的标准。此时颈椎会被微调。 3:脚趾舒展: (开始独特的放松方法了)先用意识放松两脚的脚趾——人体脚趾本能是抓地的,这属于紧,反之舒展则为松。脚趾松开则人体重心后移造成脚踝和膝关节的明显吃劲,紧张。 4:踝膝相连: 松踝关节,膝关节也随着略松,进而使得人体重心又回到前脚掌。此时顺势松膝关节。心中有意,膝之有形即可。不知节制则为过。 5:松胯裹裆: 完事再松胯关节。胯关节的松不是向下落,而是通过掖胯实现胯关节的两侧经过略微的转动并向外展。此时臀部会被动放松,此谓之裹裆。挺胯者都大错特错也。真裹裆者,大腿方能无力。下肢的松才能真正有练出的可能。 6:尾骨下插: 胯之变化而引起尾骨之变化。大众练法的无极桩要求收尾闾,真是笑煞古人!尾闾一收,胯就紧,大腿就会吃力,松从何来?开始站桩,尾骨实际是下插的。此乃下盘练法之必须,待练中盘功夫尾闾才自然顺势回收。此为古法练习之次第。世间法颠倒妄想罢了! 7:肩滚胸含: 松腰椎(腰椎处感觉轻松活分),然后松肩关节。松肩关节和松胯关节一样,上肢和下肢的这两个根节都是向前裹的,那种平时人们以为的向下为松是大错特错的误区。此时胸椎关节要有向内向下的含化之能。 8:肘张背拔: 胸含则胸腔横向扩展,致使肘张而腋下空,古言腋下能塞个馒头实际指的是胸腔变化的效果然。同时背也会拔。结合之前的颈椎与腰椎的变化,整个脊椎这条大龙就活了! 9:食指拔纲: ……剩余秘法想进一步了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荔枝微课"。付出必有回报,你只要轻轻动动手指罢了! 说完无极桩的练法,我还要和大家统一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什么学习都要遵守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步骤。在古传古法当中把最初用无极桩进行的练习,相对于原有的身体杂乱的状态称之为:返本还源,重塑道体。我在现代传播当中用了理顺这两个字。通过理顺而把原来乱的进行一番清洗净化,然后从脚下生根再逐渐向上往腰上练。用脚练腰,这是练太极的秘法之一。 古法无极桩除了练法别开生面之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松的过程中会动,更是提倡动。不动就意味着没有松。为什么?武警站岗一动不动,松能做到吗?所以,任何不动的就都是紧。哪怕你关节产生了弯曲,但下一刻你不动了,这仍然是紧。要不怎么很多人站不出东西来呢! 其实,站桩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的学生站几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都有。站完不仅不累还兴致盎然,精神抖索。练对了,无论是站桩还是盘拳,根本就没有累那么一说。而且长功见效还特别的快。这和会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乐趣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古法无极桩不仅要动,还分大动,小动,内动外不动三个层次。大动为松开后启动模式的表象,小动是对大动时脚下重心向着无过不及的中调整的过程,这期间从前后动又会延伸到上下动。前下后上的阴阳循环形成了一个太极拳圈形的通路,进而把腰腿之功的雏形练了出来。而后外表动的更为微弱,但腰腿传导之力会逐渐往躯干和上肢走。这是棚劲形成的雏形。 所以,一个无极桩,里面能出来的东西那是太多了!其奥妙唯有练者知,而观者不晓。无极桩属于十三势定势范畴的练习内容。在整个练习中会让习练者体会到什么是松,渐而形成真松的功夫。此时两只脚根力充足,进而可于十三势的进步势当中进行一只脚的松撑练习。这实际是对两只脚松撑能力的深入强化。 而在定势练法范畴当中还有一个虚领桩(升身法)。它是建立在无极桩的基础上进一步练松撑的腿力和气贴脊背以及虚领顶劲这层功夫的法门。只有周身关节能做到松活了才能练这层功夫,练之才有意义,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练不出它应有的功法效果的。有人看了会说这不就是下蹲吗?此皆乃浮躁不懂之人妄言也!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语成不虚也! 古传十三势课程学习课件 演示者:薛文宇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故古传虚领桩法习练的窍妙如下: 1:合十拜斗: 站好无极桩,然后借助地力,以腰运手。两手匀缓如捧一气球状从身体两侧翻腕转掌,掌心向上向里合十于头顶上方。意在指尖。两肩顺势松抻拔开。眼看正前方。 2:上下相随: 随着加大脚趾的舒展,脚踝的放松,身体高度随节节贯穿的成正比的下落。 3:臀收偃月: 至膝关节加大放松而产生大幅屈膝时,要同步加大含胸拔背并向后靠,尾闾内收。神阙内吸,命门外突。脊椎成弓形向下继续降落。 4:气贴脊背: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脊背成弓形但不许用力。因为松则气血通畅,紧则气血慢行。通过背弓的形成而又不紧张,则在下降的过程中气自流通于背,而敛入脊骨是也。此为古传秘法,过去只在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如今若再不传出一些秘法,世人多以讹传讹,把太极操认作太极拳,把蹲墙功认为是大法! 5:童子拜佛: 当屈膝达到极致后开始松胯,此时身体自然下降,合十的手也已经遵循一动无有不动的拳理要求而运行与额头上方。随着下降的完毕,松肩,松肘。两肘置于两膝上并外展。合十的食指遥相指向印堂穴(祖窍)。此处亦有内炼之秘法诀窍。 6:升如木偶: 在自然呼吸六口气候,手先向上运动,眼睛看手而同步动。随着手的上升头则自然会正,此时百会朝天,开始用观想法拎着身体向上匀缓的升起。一切过程中不假外物,弱化本体力的参与。把周身百骸如木偶般的串联起来。 7:拳与道合: 太极拳这种功夫是最讲与道合的。但你不想按照与道合去练,而是想怎么练就怎么练,以及用别的方法练太极拳,练太极功,那都是你的自由。但你一辈子也练不出太极的功夫。本来是奶油蛋糕,你非要蘸着大酱吃,你上哪能感受到其本有之味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