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大多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针对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调研,同时立足市场表现与两者发展实情去探究结合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巨大,两者相结合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市场风险,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还需讲究一定的策略。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运用产品开发将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希望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结合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新形势下,不同行业均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一定要采取符合行业发展与企业本身特点的管理方法。在此背景下,企业的产品开发工作切不可盲目进行,而需要牢牢把握市场信息,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唯有确保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稳健发展[1]。所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的有机结合,针对这一点本文将做深入探究。 一、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 在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许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投向市场后屡屡受挫,导致企业发展难以为继[2]。通过调研分析,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失败的因素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价格 许多企业认为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质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只要质量足够好就不愁销量"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高质量往往带来的是高投入、高定价,与大部分消费者追求的性价比相悖。 (二)产品质量 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产品的市场口碑,部分企业在产品开发中过于注重利益,大打"价格战",后果自然是牺牲产品质量。这类产品流向市场后,虽然前期会有消费者买单,但是口碑一旦恶化,对产品后续销量乃至企业未来发展,都是严重的打击。 (三)市场营销 即便一个产品有良好质量与公道价格,但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失误也会导致产品销路无法打开,产品投向市场的时机选择不正确、投放地区不合理等都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在寒冷冬季卖夏装,即便是产品质优价廉,但依旧无法提升销量。 (四)前期调研 许多企业在产品开发前并未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认知不清,造成上市之后难打开销路,或者是没有对竞争对手进行调研,本企业推出新产品后却后知后觉竞争对手已有同类型产品在售,自然会出现市场遇冷的情况。 二、做好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企业管理要点 (一)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理论准备 首先,明确产品开发动力来自市场营销。企业产品开发计划的确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要保证最终面向市场与消费者的产品能够受到欢迎,因此在产品开发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倘若只是企业内部在闭门造车,那么产品很有可能不会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从理论上来看,产品开发前需要定位目标人群且对需求量有大致了解,依靠科学的市场调研信息为产品开发做准备[3]。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开发而言,市场情报尤为关键,所以需要在产品开发前便制定好市场营销策略,做好预案,保证问题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应对。 其次,要认识到市场营销能优化企业的产品开发。企业所开发的产品投放市场后,为保证经济效益产出,需要对消费者的使用感受进行了解,而这项工作需要市场营销完成。唯有清楚地了解消费者的看法,才能对后续的产品开发有所优化,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所以从理论上来看,不管是产品开发前还是投入市场后,均需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察觉质量问题或是消费者有意见,都要及时改进。 最后,弄清产品开发难度且不急于上市。企业产品开发前需要弄清楚这类产品的开发难度,做好合理的心理预设,尤其是产品开发的准入门槛,倘若门槛过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则需要核算好投入市场的销售价格,综合起来考虑。此外,产品开发后不必急于推向市场,尤其是机械类产品,要在企业内部经过多轮试验,获取到完整数据,保证万无一失才能投放市场。否则,有可能因为前期自检的缺失而导致出现大范围的消费者投诉,不得不进行召回,损失只会更多。 (二)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行动准备 首先,要分析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将要开发的产品。在企业产品开发全过程中,市场营销部门同样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市场调研结果展开分析,从中找寻市场规律与需求空白。前期市场调研需要针对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具体功能需求全面统计,这些信息都能为产品开发方向提供参考,而开发方向直接决定了未来市场反响。因此,企业应要求市场营销部门对产品的功能、性能、设计等多方面要素进行调研并结合企业开发能力筛选出合理需求。 其次,要对类似产品价格进行调研分析。产品定价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参考市场上类似产品的价格,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从行动上来讲,企业在产品开发出来后、投向市场前,必须做好对类似产品价格的调研分析工作,如果产品定价太高或太低,则会出现无人问津或是无法收回成本的情况。因此,企业需要做足市场营销功课,避免定价的盲目性。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稳定,始终保持与同类竞品的竞争优势,比如知名运动品牌耐克公司,不仅在中国设有大量生产线,为了生产成本的缩减与稳定提供保障,并且独创球鞋缓冲气垫技术,也让耐克球鞋在市场上始终保持对同类竞品的竞争优势,深受消费者欢迎。 最后,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企业所开发的产品即便质量过硬、价格诱人,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很难有良好发展,这也是如今市场的一个缩影。所以,企业要想确保所推出的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则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通常来讲,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为无差异营销、差异营销与集中营销三种,选择哪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则需要结合产品与企业实情进行优选[4]。具体来讲,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要考虑如下几点因素:①企业资源能力。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投向市场需要进行营销宣传,投放广告,这方面工作取决于企业的实力现状。任何一家企業受自身资源能力制约,均无法独占整个市场,倘若企业所开发的产品盯准的是部分特定人群的专项消费需求,则无须采取差异化营销与无差异营销,只需要集中资源聚焦于单个或多个目标市场,在特定的小市场内获取最大利润;②产品同质性。这里所指的同质性,意思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特点感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倘若企业将这类同质化产品投向市场,比如食盐、桌椅、纸巾等,则应当采取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目的是通过打开销量去获取大批生产订单,满足市场大部分消费者需求,从中赚取利润;③市场同质性。结合大量市场调研信息进行分析,会发现如果将消费者按照喜好、需求、消费习惯等进行划分,有许多消费者存在极高的相似度,这便是市场的同质性表现。倘若市场同质性非常高,一定会引发市场的大范围购买趋势,对市场营销的刺激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最佳选择便是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 (三)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措施 1.更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制定的各项决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从管理层着手,树立起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管理工作实践中,需要在产品开发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市场调研与信息分析的关键性,唯有企业内部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了解具体市场走向与消费者真实需求,才能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做好产品开发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许多产品开发与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所以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监管有所缺失,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则需要加大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督促相关人员积极投入。比如,企业管理者可從监管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产品开发监管小组,主要负责对产品开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如果发现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或是产品开发遇到问题,都要及时向管理者汇报[5]。 3.立足消费者利益做好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赚取利润,实现企业稳健发展,所以一定要保证开发出来的产品有获利潜力,意味着新产品无论是质量、性能还是使用便捷性等方面,都要比市场现有的老产品有很大改进,倘若毫无优势可言,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便宜、更成熟、更习惯的老产品,新产品遇冷在所难免,比如许多换代车型、数码产品等会遭遇这一问题。可见,企业管理者需要立足消费者利益视角去审视产品开发,换位思考摆出说服自己选择自家产品的理由,以此为方向去做好管理工作。 4.对市场竞争进行摸底 企业管理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在产品投向市场前既要做好摸底工作,也要有冷静的心理预设,最终还需要通过市场营销工作去验证。唯有产品质量过硬,符合消费者需求预期,价格公道,自然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企业管理层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竞争策略制定中要采取正确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推行,才能不浪费前期产品开发的资源投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有机结合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工作,更有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表现。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立足企业管理实情,对各项管理制度予以创新优化,减少产品开发的盲目性与失败率,同时还需要牢牢把握市场信息,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只有保证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稳健发展,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李蔚.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探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1):100. [2]武金鑫.科技企业新产品市场营销策划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8):254-255. [3]吴杰飞,施和俊.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探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07):192-193. [4]杨勇,荆一平,张丽英.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及规避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01):82-85. [5]谢立新.企业管理如何运用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