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城乡融合战略下的阜阳市城乡绿色发展绩效对比研究"(FSK2019020)资助。 摘 要:新时期城乡融合过程中,社会绿色可持续性对高质量融合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三个方面建立皖北地区城乡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组合赋权和理想点法对阜阳市城镇和乡村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乡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但依旧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需加大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投入,加快要素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发挥中心城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绿色协同发展。 关键词:城乡绿色发展;组合赋权法;理想点法 城乡关系和绿色发展是关乎到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城乡融合一体化和绿水青山战略建设逐步成为社会工作重心。皖北地区作为"一带一路"途径区域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员,地理优势凸显,人文环境独特,优势资源汇流积聚于城市地区,使得皖北城市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的乡村发展速度稍慢,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尤其是绿色发展水平。城乡绿色发展可使用数据包络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发展效率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研究主要围绕城乡融合度测度[2-4]、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5-6]和城乡资源要素分配[7]等展开。针对安徽城乡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徽城乡融合程度不断加强,皖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普遍高于皖北地区[8],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呈现逐年向好的发展趋势,但离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地区分化特征明显。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经济质量、收入水平等角度对地区城乡发展进行分析,鲜有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城乡绿色发展对比研究。本文选择以阜阳为例,建立城乡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制定城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治理策略提供思路。 一、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借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CSDIS),结合城乡建设特点,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三个方面对阜阳市城镇和乡村的绿色发展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二)指标赋权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客观赋权法的主观影响弱,但不能体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而主观赋权法易受评价专家的人为判断影响,故本文选择使用组合赋权法,将客观赋权(熵值法)和主观赋权(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城乡绿色发展二级指标权重。鉴于一级指标相对较少,本文选择使用序关系法进行赋权。 熵值法根据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程度确定指标权重,信息量越大,熵值越小,反之则大。建立阜阳市城镇和乡村数据矩阵,将第i年第j个指标xij进行非负数化和标准化处理,计算信息熵冗余度,进而得到熵值法下的权重si。网络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控制层和网络层,界定城乡绿色发展决策目标和准则,剖析指标间的内部独立或内部依存关系,使用专家打分法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據超矩阵得到指标权重ti。利用乘法集成法将主客观赋权方法进行组合,如下所示: wi=■ (1)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使用理想点法对阜阳市城乡绿色发展进行对比分析,衡量指标与理想点的接近程度,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规范化决策阵Y: yij=■ (2) Y=y■ y■ … y■y■ y■ … y■… … … …y■ y■ … y■ (3) 依据组合赋权法得到的权重对规范化决策阵Y进行加权,得出加权规范化决策阵U: μij=wizij (4) 确定第j个指标的正理想解μ+,计算正理想点相对接近度d: μ+=(μ■■,μ■■,…,μ■■),μ■■=max{μij},j=1,2,…,m (5) d=■ (6)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数据来源 城乡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涵盖了7个二级指标,涉及9个基础数据,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数据来自于2017-2019年《阜阳统计年鉴》、2015-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指标权重 考虑城乡绿色发展特点,依据一级指标重要性进行量化,即资源环境C2比社会民生C3稍微重要(1.2),社会民生C3比经济发展C1稍微重要(1.2),根据组合赋权法计算二级指标权重,如下表2所示。 (三)结果 根据理想点法评估阜阳市2014年—2018年城镇和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并进行横纵向对比,如图1所示。 阜阳市城镇和乡村的绿色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状况呈改善提升趋势,社会民生综合得分较高,其次为经济发展,然后是资源环境。阜阳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显著,具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但在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时,绿色可持续发展压力剧增,城乡融合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社会民生问题凸显。 阜阳市城乡差异性依旧突出,尤其是经济发展差异,其次为社会民生差异,城乡资源环境从2016年由正差异转变为负差异,说明城镇和乡村居民与生产资源消费习性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性导致中心城区的辐射扩散效应降低,难以带动乡村经济体的高质量发展,不易形成规模效应。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乘法集成法计算主客观赋权的组合权重,以阜阳为例,分析皖北地区的城乡绿色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近年来城乡绿色发展得到提升,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等方面逐步改善,但城乡差异较大,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绿色融合面临一定压力。 为提高城乡绿色高质量水平,加快城乡融合,需从政策、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中心城区,发挥邻近带动作用,促进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在资源使用方面,改变生产生活用能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产出效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力量,利用"洼地效应",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进程。 参考文献: [1]郭付友,佟连军,仇方道,许丽梦.鲁南经济带城乡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8):1972-1985. [2]谢守红,周芳冰,吴天灵,傅春梅.长江三角洲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化[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3):28-32. [3]窦旺胜,王成新,蒋旭,刘曰庆.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42(06):1-8. [4] 周佳宁,秦富仓,刘佳,朱高立,邹伟.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9):166-176. [5]贺艳华,周国华,唐承丽,谭雪兰,陈征,范曙光.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J].地理研究,2017,36(02):241-252. [6]陈修颖,汤放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分异及地域推进策略——广东省案例[J].经济地理,2013,33(12):84-89. [7]刘明辉,卢飞.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02):33-46. [8]李刚,范鸿儒.安徽省鄉村振兴水平测度与聚类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5):104-109. 作者简介:周玲芳(1990-),女,阜阳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管理与政策,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