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基础文化课整体"失重"的情况下,古代诗词教学已不能再像小学初中那样以背诵和词句解析为主。本文从诗词的"悲剧风格"出发,就"悲剧美"在古代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在对教材中诗词"悲剧美"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一教学思路对学生净化心灵和成长人格的意义。旨在以其"悲剧美"来展现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找到一条使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 悲剧美 崇高 成长 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以来都受到语文教学的重视。从小学到中学,到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凡是有语文课开设的地方,都无法绕开地要讲到它。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了困境。 一、古代诗词教学的困境 古代诗词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它们与我们产生链接的最普遍的方式却只是背诵。诚然,古代诗词讲究韵律,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确实适合记忆力处于最佳期的儿童或少年来背诵。这一教授习惯已经一直延续到中学和职业教育。但与中小学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已经对古代诗词背诵不再做考察,成人高考试卷也不再有诸如名句填空之类的题目设置。因此,采用传统的词句讲解、名篇背诵的教学模式已经彻底"失重"。 其实不只是诗歌教学"失重",整个基础文化课在低门槛的成人高考制度下已彻底"失重"。不仅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不能再死记硬背,就是以高考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也不能再这样做。正如南京市二十九中的宗蓓老师所说:"任何以死记硬背取代诵读理解,以零碎分析取代感悟融会,以应试技法取代情感体验的教法,都会有碍于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而剥离了理性分析的内容,诗词还有丰富的情感空间等待着学生进入、体会、感悟和内化。" 语文偏重于语言、文学。美丽的汉语言本身魅力无穷,更何况它还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所以笔者认为,中职、高职的语文教学,应以发掘语言文学的魅力,传递中华文化精髓为主要方向。以语文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在诗词教学上破除困局,走向新路。 二、古代诗词的"悲剧美" 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经过我们的祖先数千年的探索,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系统,因此它的美也是多方面的。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新格律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古典诗词无一不有。此外,以写景抒情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其意境或高远或低回,或昂扬或沉郁,或清新或隐晦,或博大或精致,或刚烈或柔美,都有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魅力。如若在诗歌教学中能把一粒粒诗词明珠意境美的光芒磨砺出来,学生一定能欣然接受,愿学乐学。 在色彩斑斓、风格多面的意境中,最能引人感动的是诗词的"悲剧美"。"悲剧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它除了在戏剧美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在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形式上都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它与人类一切艺术形式都有深切的关系。"悲剧美"这一宏大的概念是一篇小文难以承受的,因此笔者把它缩小为"古代诗词的悲剧风格"这一较小的概念。 笔者在这里以中职语文教材《古代诗词五首》为例对古代诗词的悲剧风格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岂曰无衣》是一首战前动员歌,吟唱出了在克服艰苦的物质条件情况下,与同胞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战斗豪情。但战争从来都意味着别离和死亡。我们可以想象,《岂曰无衣》唱完之后,这一队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军"将会留给我们一个怎样悲壮的背影。同样,让贺知章一见而惊为"谪仙人",让时隔千年后仍然被流行歌手李荣浩万分艳羡的诗仙李白,却处处流露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迷惘与悲苦。 杜甫更是如此。他除了前半生依靠家庭的荫庇而轻狂了一阵子之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落魄与失意中度过。更加难过的是他碰到了震荡整个大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其间种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更是无法言说。所以晚年《登高》时秋意更悲,人生旅途在愁苦多病、艰难苦恨中,走向了穷途末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因落第浪荡而被逐出家族,而放浪形骸于青楼妓馆。在这样的人生大背景下,其离愁别绪已远非儿女情长,其人生悲苦亦不知"更与何人说"。 苏轼是大才,其情思飞越时空与周公瑾相遇于赤壁。面对滚滚长江,他深知,不论是自己的才气还是周瑜的韬略,都无补于世事,而且终将被时间的洪流淘尽。难道悲剧与寂寥是人生唯一的真谛? 三、"悲剧美"的作用 当古代诗词与诗人具体的人生经历结合,当凝练的诗词与阔大的人生境界相连,其悲剧美的张力将得到极大的呈现。那么它的作用何在? 在这一方面已有不少同仁做过探讨。伍世敏老师在他的《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一文中认为:"悲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获得求知的喜悦感,获得精神超越。悲剧使我们感受了崇高,又激起了向往崇高的感情。使学生对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使之受到先进悲剧人物的鼓舞,从而振奋精神,以高昂的斗志投入新的生活。这就是悲剧作为一种美带给人的力量。"对诗词"悲剧美"的作用,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是净化心灵,使人崇高。西方哲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即把悲剧与崇高等同,把悲剧认作"最高的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悲剧可以"借怜悯和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不仅是小说可以用悲剧美学理论来进行阐释,中国的古代诗词也可以。"怜悯"的意义在于使人同情,它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意义则在于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当我们的诗词教学只限于背诵和词句讲解时,诗人和读者之间始终是"隔"的关系。在学生眼中,这些高高在上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们的情感很难让人理解。但当悲剧美被充分地阐释出来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的人值得同情的一面。 其次可以让青少年直面悲剧,获得成长的力量。悲剧使人产生"恐惧"的情感,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非常注重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但真实的社会则并非人们主观臆想的那般美好,而是有多少光明,就有多少阴暗。当孩子们慢慢长大,到了中职或高职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因此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了解这个社会真相的能力。诗词的悲剧美,让他们了解人生的有限和无奈,让他们了解有那么多的失意和痛苦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这会让他们产生恐惧——难道人生真的如此惨淡,像李白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这么不如意吗? 是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允许自己不是全能的,而且很多时候都很平凡,也很无能。当我们在诗词的悲剧美中与自己的无能感和解,与自己的平凡和解。也许在此时,青少年才能告别好高骛远的幻想,在真实的土地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诗词教学能用美丽的文字慢慢滋养出一颗强大的内心的话,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成功的呢? 参考文献: [1]杨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及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2]宫万兵.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浅议[J].学周刊,2016(2). [3]宗蓓.诗词教学的内容发掘与方法创新[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8). [4]伍世敏.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5]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