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小包 图|源于网络 最近有点丧,于是想看看帅哥来打点鸡血,而提起帅哥又不得不追根朔源盘点出历史上的四大美男。 四大美男其实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潘安、兰陵王、嵇康,卫玠; 另一版的人物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他们都是那种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拼才华的一类人。不得不让人敬佩,原来在古代选取美男的标准是除了要有好看的皮囊外,有趣的灵魂也少不了啊。 大量帅哥来袭,请优雅的坐好,今天我们主要讲第一个版本里的帅哥们。 说到帅哥,我心中的第一名一定是投给潘安。 毕竟用"貌似潘安"来形容一个男人的至高颜值可是我们初中就考过的内容啊。 《潘金莲》中撩妹必杀技的第一技能就是要"貌似潘安"。(《金瓶梅》:西门庆是用哪几招拿下潘金莲的,你都知道吗?有详细讲解撩妹的各种必杀技,感兴趣可以戳蓝字直接进入) 潘安到底帅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有据可考的《世说新语》记载: 每次潘安外出,交通都会因妇孺们手牵手围观他而水泄不通,更有大胆者会向他车中投赠水果来表达爱意。(参考现在的追星族见明星时送礼物) 而潘安每次空车出门都能满载而归。 于是有了掷果盈车的千年典故诞生。 潘安绝对不是一副虚有其表的空皮囊,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 甚至在小的时候就是一个以才华得而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的时候便能写文作诗了。 与陆机并为西晋文学的代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诗品》里记载"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讲得就是潘安的才华横溢, 且潘安除了才情和颜值外还深情,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下,潘安在其妻杨氏去世后,一夜白头,且余生不再续妻。 因思恋亡妻写了几首悼亡诗,开辟了悼亡诗之先河。 后人常以潘杨之好代指感情融洽和般配的夫妻。 "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孟浩然(送桓子之郢成礼) "刘阮心渐忘,潘杨意方睦。"——白居易 "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这个又帅,又有才华且深情的男人,任谁能抵得住啊! 兰陵王:原名高长恭,北朝时期名将,因封地在兰陵,故曰兰陵王。 兰陵王的美是一种柔美和力量的结合,是一种一眼万年的惊艳。 《北齐书》记载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旧唐书·音乐志》说他:"才武而面美。" 《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 《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又因他的绝美外貌与战场上的决断果伐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这些有着军人情结的女性无不为之心神荡漾。 兰陵王是那种美而不自傲的人,他打仗时常常带着面具, 虽然外貌柔弱,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 当初北齐的洛阳城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兰陵王率500骑兵杀入城内救援,最终赢得胜利,兰陵王名声大振,甚至有人专门谱曲一首《兰陵王入阵曲》来歌颂他的舍生忘死,力挽狂澜。 美能一笑倾城,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的男人,你心动吗?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且为"竹林七贤"之首。 初识嵇康因他天人之资的容貌,后因他不以色侍人,不持才傲物,不谄媚权贵,一身风骨不染俗气而沦陷。 《晋书·嵇康传》记载:"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惜字如金的《史记——晋书》中用了足足32字来描述嵇康之美,古往今来,为嵇康一人也。 嵇康身高一米九,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卓尔不群……可以用世间所有美好词语来形容他了,要不然也娶不到曹操曾孙女常乐亭主为妻啊。 嵇康的才华也不需多言,作为医学生对嵇康的《养生论》无不折服。 且再看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就能看出嵇康的音乐造诣。 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且一首《广陵散》更是千古绝响。 一个集人品,才情,颜值于一身的真君子,一个有酒有琴、 有诗有友、有天地、有万物却无一丝谄媚、虚伪的男子怎能不万丈光芒? 卫玠:曾有人说四大美男之首应是卫玠,原因是出自一个词"看杀卫玠" 这个词语出自《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因长的太美,而引起大面积人群聚集,空气稀薄而死。美的惨绝人寰,令人窒息。 用玉来夸人长相其实也是出自卫玠。在他五岁时,骑羊车在洛阳城游玩,被众人围观,有人失声感叹道:"这个小孩就像是用玉璧雕琢出来的小人儿啊!" 后来,人们就称卫玠卫"壁人(玉人)。" 关于卫玠的颜值《晋书》中也有记载,王济与卫玠同行,直接遭受卫玠的颜值碾压:"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王济何等人物?那可是晋武帝司马炎选为女婿,当时的骠骑大将军啊,不仅文武双全,爱好弓马,勇力超人,但同时又才华横溢,风姿英爽,长得极帅。 这样一个牛哄哄的人物在卫玠面前都抬不起头来。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旁,自惭形秽。又说,和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身边,光彩照人。 关于卫玠的才华也可从下面几个人物的言谈中看出: 首先是王氏大族的王澄,王衍的弟弟,名望相当高,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这就是"卫玠谈道,王澄倾倒"俗语的由来。 晋朝的大将军王敦在和卫玠彻夜长谈后,说卫玠的观点"有如玉振,振聋发聩。" 当卫玠去世后,豫章太守谢鲲感慨道"国家的栋梁折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珠玉亦易碎,不禁惹人一声叹息! 散了吧,散了吧。 醉后不知天上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END—— 作者简介:莫小包,出生于中医世家,擅长剖析七情六欲和世事万相。不狗血,不鸡汤。关注我,带你懂人性,知进退,恣意人生。欢迎关注,一同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