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之事古已有之,差别在于古代的陪读者多为书童,而现在换成了家长。书童的主要作用是照顾起居,而家长则不然,从生活起居到学习管理等,几乎包揽了一切。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陪读蔚然成风,从家庭层面来讲,主要在于:第一,家长对孩子不信任,总感觉要使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只能由家长在身边为其处理各种生活琐事;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中国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将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离开自己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第三,跟风心理。部分家长将其他孩子学习成绩突出的原因归结为陪读,从而产生了模仿心理,这使得"陪读大军"不断壮大。 但是,要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要从其学习品质的培养上入手。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走出被动学习的泥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重大改变: 首先,家长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的观念,将关注点从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上,从强势的监督和管控变为引导和建议。这样有助于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减少过激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间,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干扰因素,自己也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文章等,无形中敦促孩子努力学习。 其次,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家长要客观对待孩子的优势与劣势,要承认孩子之间是有智力差别的。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要自我裁夺,考虑如何才能将孩子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这比通过外力压迫让孩子在逆反情绪中多考几分重要得多。 最后,要让孩子明白读书始终不是生活的全部。陪读的家长常常会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妥帖,让孩子专注于学习,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生活能力的降低。曾看过一则关于"神童"魏永康的报道,他母亲大包大揽,魏永康全身心投入学习,最后不负众望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但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最终被退学。 陪读,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若只为考试,不看发展,这样的家长未免短视。将良好家教落实好,胜过陪读无数。只有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习成为孩子的本能,才能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