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核心思想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旨在说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其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 对策研究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显而易见。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所谓现代文明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金钱和技术上,对最宝贵、最有生命的爱国主义逐渐淡漠,甚至连辱华、辱国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如果让这种事情发生,中学生就不会有正确的爱国主义认识,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爱国情感。中学生时期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和实践为目的和计划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通过语文课堂进行一个爱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培养我们青少年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可以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发展观念注入心底,可以确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终身的崇高理想,这是落实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条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语文学科受到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影响和感染,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是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绪,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一味的爱国主义宣传无疑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效果,站在心理、教育、审美的角度都是不允许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用渗透法是分步教育原则的体现,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原则和实践,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为恰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应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因为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知音,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陶冶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嵌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最根本、最直接的基础是教材,充分开发教材的爱国主义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选入中学语文教学教材的文章都堪称典范,不仅文字兼美,而且思想文化蕴含丰富;很多选文中还包含大量进行爱国社会主义发展教育的素材,涉及到爱国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杰出人物等,如大禹、屈原、班超、范仲淹等等。他们以"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精神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涵盖了人文、科技的方方面面,不仅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还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名著、文物古迹,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教材中辑录的大量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文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导入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要学会借助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爱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活动材料,或加以设问,或稍加点拨,或渲染渗透,从而能够促进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核心思想的成长,学生就能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素材具有情感真挚、真实感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通过讲座、网络搜索、情感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爱国精神,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2.紧扣语文学科的情感性特质,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发展方面问题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学习目标,要求三者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现状,我们不仅要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特别注意过程和方法,更要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若忽视情感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这是无法打动学生的,反而会导致很多学生思想固化、僵化。只要是文章,就大多夹杂着情感,或者喜怒哀乐,或者爱恨情仇,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在言语中,体现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形象中。蕴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爱国主义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生发爱国主义的情感,而语文学科的情感特质恰如一块丰厚的土壤,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影响,关注课程的价值取向,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样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决定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育的效果。学生必须对语文材料获取真实感受,如果感受学习过程欠真实,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可能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到比较理想的情感教育,也就不可能接受到一定或比较理想的情感教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立场,在精心的课堂设计和丰富的语言感染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体验当時无数爱国者的情感,从而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如教《过零丁洋》,教师应声情并茂给学生讲述文天祥的个人坎坷经历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事实,结合课文让学生生发真情,水到渠成地把文天祥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撒播于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正义事业应用献身,为国奉献一切。 数量众多的教材范文蕴含无穷的情感影响因素,教师的有意引导,学生的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自强不息、不畏暴力、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如《示儿》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陆游病危时还心系我们祖国, 深切地希望实现祖国能够早日进行统一, 充分地展现了一位诗人的家国情怀。又如《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观海》等诗,既加深了学生对如诗如画祖国山河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所谓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可以自行进行设计和组织管理活动,突出了一些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程要与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抓住时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活动。只有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祖国的了解,理解"为什么爱"和"如何爱"。 语文教学教师应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1+X"的方法加强"名著选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同时,教师推荐一些文字优美兼具爱国情怀的名著让学生阅读,如《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著作。这些红色经典有着无穷的魅力,依然会给学生无尽的启迪和动力,让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形成不断自强的人文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铸就与时俱进的革命品格。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让爱国主义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建党、建军、国庆、抗战胜利、烈士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及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人物、事件开展征文活动或者学生作文教学训练,让学生在作文中弘扬先烈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应抓住作文修改和讲评的机会,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概念甚至认识误解。在批改作文时,对学生作文中表露的不良苗头、不正确的想法,教师应利用作文评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讲评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辨别,使学生明辨是非。教师应指导我们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各方面以供写作学习的资料,如革命导师格言、英雄人物名言、爱国者故事等,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互相传阅,从而在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风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苗淑华.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84). [3]曹文军.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J].德育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