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早期中美交往中,贸易与移民始终是双方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关于中美早期贸易的研究,过往已经有许多经典性的研究。但是关于在美的华侨研究,大多数研究以这些华侨内部关系以及他们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为主,较少触及在美华侨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对中美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华侨;抵制美货运动;排华法案 从1840年代开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大批中国移民远涉重洋,来到遥远的美国谋生,他们最初集中于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各州,后来逐步分布于全美各地。 第一波华侨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始于1848年开始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当1849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托门托河谷发现了黄金消息传到中国广东后,大批的中国劳动者涌往"金山",在1850年《中国丛报》中曾提及,将近1000名中国人到了加利福尼亚 ①,到了第二年的1851年,这个数字就增长到了大约10000人,而到了1854年在美国的中国人就上升到40000-50000人。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华人"淘金客"大多受雇于欧美大资本家和大矿主,拿着菲薄的薪金,还要忍受税吏的盘剥和流氓的骚扰,他们辛苦淘来的黄金并没有改变悲惨的命运。 第二波华侨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则源于1860年代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和加利福尼亚的开发。1863年,横贯美国中西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正式开建,但是初期并不顺利,由于南北战争的影响,劳动力极为缺乏,参与建设的爱尔兰工人在恶略的环境下不停的罢工。对华人充满偏见的铁路公司在少量雇佣华工后,发现华工吃苦耐劳,工作效率很高,开始大规模招募华工。以至于1867年太平洋轮船公司需要固定几艘轮船去搭载来自中国的铁路建筑工人。③据估计,参与铁路建设的华工有4-5万人,除小部分已经在美的华工外,多为来自中国的新的移民。④此外,随着加利福尼亚的开发,废奴法令的颁布,美国迫切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从事农业开发、渔业、毛纺、制鞋、洗衣等低资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廉价的中国劳工正好可以进入这些行业,这一系列的原因共同造就了1860年代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二波浪潮。 这一时期的清政府仍然秉持着"天朝上国"的观念,视华侨为背弃祖宗庐舍的"莠民",对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不闻不问的漠视态度,提供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而当时美国政府的心态则要复杂的多,一方面,美国迫切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所以美国政府对于华工参与美国西部建设自然持欢迎态度,甚至在没有签约的情况下,也要非法引进华侨劳工。而在1869年更是在半胁迫、半哄骗的情况下,让清政府委派美国人蒲安臣同美国签署了《中美续增条约八条"》,即《蒲安臣条约》,将引进中国劳工合法化。另一方面,受美国早期的"白人至上主义"的种族观念和排外情绪的,美国政府又不愿意承认这些华侨劳工的基本政治权利。⑤因此,在美国的华侨就"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极易区分,在政治上极易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群体"。⑥ 1873年,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的中心自然损失惨重,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也不能幸免。而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夺了政治权利,无权加入美国国籍,祖国不能给予有效保护,在肤色、文化上都与白人迥异的华侨在这次危机中替罪羔羊和出气筒。排华运动成为了加利福尼亚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⑦ 到1880年代逐渐席卷全美。1882年5月美国正式通过《排华法案》,停止华工进入美国10年,1888年,又通过了更为严厉的《斯科特法案》,禁止返乡探亲的中国劳工返回美国,包括2万多名美国政府签发了"再入许可证"的华人,1904年,美国国会决定无限期延长对华工移民禁令。《排华法案》的通过使进入美国的华侨人数开始急剧下降。1882年时,进入美国的华侨又39,200人,到1884年就下降到3400人,其中来美谋生仅有209人。而在美国的华侨也受排华风潮的影响,被骚扰、驱赶,甚至有许多华侨被反华暴徒杀害。 同期清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对华侨重视起来,在1878年在美设立使馆。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世界形势迫使清政府日益重视外交工作;二是随着海外华侨急剧增加,侨汇、捐官和及救灾款增多,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困境。尽管事实上因为中国当时国力虚弱外交官自己都无法自保,更遑论保护华侨利益了! 1903年,进一步限制华工进入美国的《中美华工条约》即将到期之际,美国各地一百多个城市的十余万华侨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政府废止条约,挽回华工权益。但是1904年美国国会却通过法案,决定将限制华工进入美国的法案无限期延长,这引起在美华侨的极大不满。当时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方谈判修改条约,美方拒不接受。在梁诚不在延续《中美华工条约》签字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决定直接派驻华公使到北京进行谈判,欲强迫清政府签约,在这一背景下,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爆发了。 运动的发轫地是上海。1905年4月底的时候,成立不久的上海总商会收到北美华商的告急电报。后者期望发动国内民众的力量,以抵制美货迫使美方改变政策。要求当地绅商聚于商务总会,要求清政府拒约,制订了抵制美货的具体步骤,以两月为期,要求美国重新改良禁约,并向全国各埠呼吁采取一致行动。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半年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上海、广州成为运动的中心,群众斗争浪潮更为汹涌澎湃。 抵制美货的行动因美国华侨冯夏威自杀事件而进入高潮,曾在美备受虐待的华侨冯夏威,为抗议美国当局的暴行,"振起民界",于1905年7月16日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门前自杀身亡。消息传到全国,进而传播到整个海外华人世界,很快、马来亚华侨、日本华侨、澳大利亚华侨以及东南亚的华侨纷纷响应抵制美货运动,拒买美货。 尽管在美国华侨对于国内的抵制美货运动反映比较迟缓,直到6月才公开表示支持。但是一旦开始行动,就给予了抵制美货运动极大地支持。当时全美最大的华侨社团领导组织——中华会馆迅速组织筹款,从经济支援国内抵制美货运动。旧金山成立的废约组织要求每一个华侨捐一美元以支持国内抵制美货运动。 仅在1905年7 月, 就有2000 美元被寄往上海, 1000 美元被寄往香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 《 中西日报》为鼓励大家踊跃捐款, 特地把捐款者的姓名和款额刊登在报上。在1906 年前, 旧金山已募集1. 7 万美元支持国内的抵制美货运动⑧。正是因为有了美国华侨的资金支持,抵制美货运动才得以持續。 在舆论宣传方面,全体华侨, 包括那些以前相互敌对的组织和个人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比如,美国最大华人秘密会社致公堂向来与代表商人利益的中华总会馆不睦,但现在他们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走在了一起, 摒弃前嫌, 决定在抵制美货运动上合作。致公堂领导人黄三德还作全美巡回演讲,呼吁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支持这场抵制美货运动。连在美华侨中的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对冤家对头在抵制美货运动中意见保持一致。立宪派领导人康有为到全美各地分支机构演说, 批评美国的排华法案,声称抵制运动的目标是"阻止所有中国人被美国排斥",而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认为"所有有热情的华人"应该强烈反对并尽全力"报复"排华法。⑨ 对于抵制美货运动,美国政府一開始颇感意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排华法案》已经持续了20年,中国国内反响并不强烈,而另一方面此前一年的1904年,日俄在中国的东北为了各自的利益打得不可开交。双方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成功调停下,重新划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使中国东北安静了下来。而当时的国际舆论也一致赞扬罗斯福,并把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他,因此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人民应该感激他们的帮助。 但是当了解抵制美货的各项要求后,美国政府也理智地承认抵制"应归咎于我们自己的错误行为和愚蠢举动"。罗斯福总统甚至收到一份机密报告,得悉英、德两国故意在中国制造反美情绪,排挤美国势力,以收渔人之利。他担心出现更糟的局面,所以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国内制止虐待在美华人的现象,压服中国人的反美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持续给予清政府外交压力,迫使清政府出面对运动进行镇压。 对于抵制美货运动,清政府的态度是暧昧的。他们一方面试图利用这种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向美国人施压。而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此类造成局面混沌的运动心怀畏惧,担心其成为反对政府的导火索。所以我们看到一开始很多政府官员,包括驻美公使梁诚、前驻美公使伍廷芳和山西道监察御史张学华都积极地投入到了1905年的反美运动中,主张利用民气与美国周旋交涉,反对政府干预抵制活动,清政府也没有理会美国对镇压运动的要求,反而寻求订立新的条约。 但是当运动持续深入,在美华侨中清政府通缉的康有为、孙中山也开始卷入其中的时候,抵制美货运动主力开始由大商人逐渐向学生转变时候,清政府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运动开始出现他们控制不了的苗头。所以,8月31日,清政府派停止了犹豫。他们与美国迅速达成默契,答应迅速扑灭反美运动,美国则允诺修改排华法。政府的明确态度对于抵制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大多数商人就此退出了抵制运动,各地抵制运动大多偃旗息鼓了。只有广州的运动仍在绝望中持续,这里是美国华侨的主要来源地——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当地的老百姓对于《排华法案》的感受更直接,抵制也就更积极,热情也最持久。但当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将美国最大的华埠变成了废墟,广州抵制运动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援以及救灾成为新的关注中心也最终归于沉寂。尽管此后在美华人的遭遇有所改善,但歧视性的《排华法案》并没有被废除,并且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 总之,美国华侨对抵制美货运动的发动、持续支持起了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国民产生了人民主权意识以及朦胧的国货意识,人民丢掉幻想勇敢地组织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政府,最终影响了美对华政策,华侨的作用需要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① 《中国丛报》第19卷(1850年6月),第344页。 ② 《金山日新录》,1854年7月29日,中文版。 ③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第60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版。 ④ 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第64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版。 ⑤ 关于这个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依据《蒲安臣条约》第六条,中国劳工不管移居美国多久,都不能成为美国公民。 ⑥ 陈勇:《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故事(1850-1943)》第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陈勇:《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故事(1850-1943)》第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 Lay to Loomis, July 22, 1905, Canton Despatches. Ibid. , pp. 39, 40 ⑨ 德尔伯·L·麦基: " 美国华侨在 1905至1906年抵制美货运动中的作用" , 载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1991 年第 4 期, 第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