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节简介 安多藏区的隆务河谷(在青海省同仁县境内)以及今循化(道筛)、贵德(秋阿)等藏族农区是人杰地灵、藏文化较发达的地方。 隆务河谷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裕富足,节日地域性特色很突出。 六月血祭节又称血祭娱神节。在隆务河谷,血祭节有三种不同形式。第一种是娱悦地龙王的,叫"勒尔茹";第二种是娱悦虚空神灵的,名叫"拉尔采";第三种则是娱悦军神的"墨尔采"。不管是什么形式,本质则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娱悦神灵,求得神灵保佑,保障即将成熟的庄稼丰收。在形式上,三者共有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用自身的鲜血祭奠神灵,表示自己的信仰虔诚专一。 隆务河谷的血祭节有固定的时日,整体上是从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具体日期各村又不一样,错落插花,以利于相互邀客和外庄观赏。各村的血祭节一般举行3次(3天)。第一次开幕并练习,是自己村内娱神;第二次是正式祭祀,邀请与本庄结有亲缘的村庄来做客观赏;第三次是闭幕式,村中关起门来自娱。 血祭节流程 这是一般的程序。也有把高潮搁在最后一次的,如年都乎、苏尔等庄子。整个程序是六月十七日起头于河西的隆务村,二十五日结束于河东的苏尔庄。年都乎、苏尔的血祭娱神活动是全隆务河谷较完整、较规范、较精彩的。 年都乎是隆务河谷较大的村落之一,现有村户300来家,位于河西的河台上。据说这个村居民是蒙古军人的后裔,明时成为囤民定居这儿,与当地土着藏人结合成为藏蒙混合血统的藏族农民,但其语言、女人的衣着还残留着蒙古人的特征。 年都乎勒尔茹一般从六月十八日起,以迎请全村最高山神高茂日朗神去洗澡为序曲。日朗神的庙殿在庄背面的半山平地上,内塑有其佛像,备有神轿。十八日一早,庄中青壮男人轻装净身,去庙中平台前偎桑、上供,然后把高茂日朗神抬进轿中,抬到隆务河边去。据说高茂日朗神这天要洗涤去身上积存一年的霉气、秽气,一身轻爽地去各家各户赐福镇邪。在洗澡时,要竖起一束柳条,标志着勒尔茹拉开了序幕。 神轿象征性地在水中约泡半个小时,便被抬往作为勒尔茹会场的公房前广场,青壮年男人要跳神舞(后面将详细介绍)表示礼迎。与勒尔茹正式表演相比,这天神舞队员们的装束一般,头上只是白手帕压脑门顶,用长辫压缠手帕,而不是戴庄重的蒙古圆顶宽檐红缨络帽(当地人称这种帽为夏帽,说是威武勇猛的夏琼护法神戴的帽子。但在西藏、西康一带,统称此帽为蒙古帽,这与蒙古大汗和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关系有着直接渊源。元帝室曾给此派领袖赐过一顶红色帽子,所以后人有称噶举系为红帽派的。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法舞中也出现此种红帽,恐与此历史不无关系)。实际上,这天的表演仅仅是预演,表示了对山神的一种象征性尊崇。跳完后,神轿由青壮年男人们抬着,按村户顺序去各家门口赐福镇邪。各家门口要设供桌,摆酒、干果,献彩续,隆重迎接,并款待抬轿人员。神轿晚上不送回庙中,歇在俗人家经堂里。这家将彻夜点燃酥油长明灯供养。 二十日是年都乎村勒尔茹的第一天,是彩排,是庄里人的自娱行为。二十二日有个中型的表演,叫"苏嘉勒尔茹",演出内容与二十日同,但气氛不如二十日热烈,隆重程度也稍逊一筹。 二十三日,全村集会分工。垠桑的柏枝、香草等,由村里派出人畜集体去采摘;各家各户摊派的糟把、桑食数额要在下午规定时间内交到,盛在村里备好的大口袋里,集中于广场爆桑台前。 年都乎的偎桑台是全隆务河谷最气派的桑台,宽约5尺,长约9尺,高约5尺,上面堆集的柏枝约一人高,往上面添柏枝、糟把要搭梯子才能上去。 下午,跳神舞的青壮男性要备齐行头,穿好衣服,夜幕将临时送山神返回半山神殿中。黄昏时,街巷清街,禁止妇女行走,以免与送神队伍相撞,使小伙们受到秽气侵染,影响山神情绪,防止第二天血祭时出现意外事故(如钢钎刺不穿面颊、流血过多等)。 跳神舞的人员穿着盛装,背着行李,簇拥神轿到神殿后,负责人要点名,应到而未到的会受罚。村里30岁左右、10岁以上的青少年大都会踊跃加人跳神舞的行列中。然后呼喊高茂日朗神的英名,表示向山神报到,并完全听从山神的调遣。 晚上规定都得宿在神殿中,不准回家。为什么在自家门口却要离家弃舍来山上过夜呢?在当地人看来,祭神是神圣的、纯洁的、不能掺杂任何邪秽和不净。而住在家中或与爱人睡在一块,则会沾上秽气,会裹读山神、得罪山神、惹恼山神的,因而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签。为此,一个完全信仰神灵的人应该坚决地、自觉地割断情爱,忠诚地侍奉在神的膝前。 守夜是件苦差事,但小伙子们苦中作乐,除了偶尔打个吨,他们通过对唱"阿曼"史诗来打发时间。阿曼长歌类似创世歌,其中常有诸如"青果子从哪里来"等等风趣、诙谐、幽默的问答,能帮助人提神,集中注意力,消除疲倦。 天刚刚放亮,妇女们就来到神殿的山脚下,给自家男人送来早餐。这天她们不许去神殿前。男人们下到半山根,接过早餐,递给她们行李,双方什么也不说就转身各走各的。 神舞人员早起的第一件事是偎起熊熊桑火;其次是到插箭垛前插箭,插根高高的箭杆,上面缠上哈达;然后拿着刀、剑、枪等跳来跳去(象征山神在发威),铲灰撒扬,诅咒本庄的敌对村落。这时,血祭的青少年们已经由老手们帮忙,用钢钎穿透脸颊,从口腔内壁两面向唇外伸出钢钎梢子来。这一血祭行为形式上较残酷,但表达的心意却很赤诚,不能不使神有所震撼,受到感动。刺钢钎时,老手们要让新手喝一两口供在山神案几前的烧酒,一来请山神赋予神力胆力,二来麻痹麻痹脸颊神经,减少疼痛。 在神殿前举行过隆重的祭祀仪式后,小伙子们按顺时针方向绕神殿游行一圈,然后簇拥着山神的神轿,来到村中大广场,开始勒尔茹表演。 神舞人员今天穿着家中最好的夏装,一般统统是藏青色的氆氇衫,边上镶有宽宽的水獭皮,头上是宽边垂流苏的蒙古大圆帽,脚蹬着布鞋、长腰袜子,衬衣是高领织绵缎边的藏式衬衫,一个个潇洒英俊,虽然双颊穿了钢钎,神情却欢欣、轻松、若无其事,显得亢奋喜悦。 广场桑台上已经燃起熊熊的桑火,柏枝似山般堆起,上面撒满了棉絮般的新鲜糟把,就像一位披着白绸纱的少女。桑堆顶上其他干果素食,红的鲜亮,黄的晶莹,犹似珠宝镶嵌在桂冠上。柏枝在不断地劈啪燃响,不时溅出一两星火花。桑烟如水缸,在中午阳光下袅袅升空,煞是壮观。 广场四角插有绘着大鹏、老虎、狮子、龙的图画的小旗。主席台上,搭起了一顶硕大的帐篷,敞开着两翼。帐内台阶式排列的供桌上,整齐而密密地摆着一碟碟供品、一瓶瓶美酒,这一切,全是各家各户凭着自己的物力、财力、技艺,精心准备、精心制作、自觉供献的。神轿在最中心、最高处。 被邀请来做客的邻近村落的嘉宾也都坐在神轿的两侧,受到盛情款待。 跳血祭舞的青少年们披着彩绸,彩绸两梢纂在手心,似扭秧歌般鱼贯进场地,排好队形后,喊着"喂哈",先向神轿躬腰垂首三次,表示最诚挚的敬礼,然后随着锣声的指挥,舞成四方型队列,向自己所在方向的神灵躬腰垂首致礼三次。向神敬礼膜拜完后,他们依次退场,走到主席台后面的公房歇息。这时,钢钎可以拔下来了,30岁以上的壮年人就可以不参加表演了。 第二场表演是头帕舞。小伙们把枕巾大的头帕抖展开,两头抓牢,如第一场似的,向神轿、向四面的守护神展开,象征自己敬仰、供奉的纯洁、虔诚、专一。因为头帕来自天灵盖上,用头帕致敬表达了内心至高无上的敬礼。 第三场是"活佛叠被"群舞。2排各5人,前后各1人领舞。靠近神轿的领舞者随锣声跳,他手甩彩带,好似秧歌手踩梅花点般蹦东蹦西,插花穿绕。他绕完谁,谁就可以坐下,这样一直舞到另一头。全部坐地后,另一头的领舞又舞过去,舞罢一位一位得站起,最终全部站起。前面的领舞又舞过来,站着的又鱼贯坐了。两位领舞如此这般重复两次,舞队才退场。 接下来是少女敬神舞。 少女敬神舞队起舞前,首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庄重地向她们赠送哈达、鲜花,表示祝福,然后才从场外徐缓舞人。每位少女(只准未婚妙龄少女参加,不准结过婚的或大龄姑娘参加,以保证圣洁纯真性)腕肘上搭着一条洁白的哈达,两手各擎着一朵鲜花,衣饰一新地进场后先向神轿叩首,一个锣点迈一步,第三步屈膝弯腰,类似满族妇女问安的礼仪。鱼贯致礼后,她们随锣点分别缓缓舞到北、东、南方向,随锣点躬身垂首三次。最后又来到主席台前,队列变成三排,再次向山神三致礼。 男女舞队敬完山神,巫师就紧接着上场了。他领舞的这一舞蹈,2排各5人,共12人,最突出的特征是每个舞者口中一直不停地发出"呜如呜如"的咕噜声。他们先单列半旋转着舞上场。领舞者是一位老者,他手中高擎着铁锤,铁锤上缠着白羊毛。老者的装扮是咒师模样,头上盘着吐蕃时期咒师的粗黑大辫子,口中一个劲地发出"呜如"声。尾随的人边舞边发出同样的"呜如"声。舞遍全场之后,又有一位头戴五佛冠的领舞出场。舞队分成了两排,老者与戴五佛冠的僧人交谈,而这种交谈据说不能让世人听到,所以,僧人只用喉咙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场上的观众听不到一句完整的话语。村中人说,僧人和老巫师讲的是蒙语,规定秘而不宣,其内容有四个层次,主要是敬神弘法方面的。僧人讲一阵子,巫师便高喊一声"大神达力打",两排舞队便跳跃着相互大插花舞蹈五次,然后又恢复原排列,仍咕噜着"呜如",间杂三句"哎,英格"(蒙语"就这样来吧")。 这幕活报剧大约重复三遍才结束。 这时,时辰已到下午两点左右,嘉宾们被邀请去公房用餐,远道来的被各自的熟人拽去做客,但广场上的表演并未停止。垠桑台上又一次增添了各种供食、柏枝、香草,浓烟依旧直冒腾。高跷队登场了。这时,勒尔茹的高潮算是掀过去了,接下是诸多轻松的娱乐节目了。 场中最活跃的是法师。他在广场上跳来跳去,代表神指出人间纷纭世事的是非真谬。当法师高度亢奋之际,村民们可以卜问家庭祸福及未来前途。法师还会对村中不轨行为严厉批评,对全村一年来的祸福吉凶诸事,站在神的位置上予以剖析,提出具体措施。 青壮年男人还有三个滑稽节目,既娱神又自娱: 第一个是男人"养孩子"。一个烧摸在袖筒里传递,谁能猜准并当场捉获,被捉者就得认罚。 第二是甩"多玛"(驱魔的施食)。几个小伙子扭住一个同伴,用胳膊搭架抬起,使劲甩出。而被甩对象则使劲加重分量,挣扎着不让甩下地。每次结果,都会引起满堂开心大笑。 第三项是唱"拉伊"(情歌)。按照藏族传统习惯,在公共场所,在有大小辈分之分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唱情歌的,谁要违反,则被认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会受到严厉处罚的。但这天,为了取i山神,为了众生幸福,人们打破传统习俗,让男人们用情歌来取J悦俗气很重的山神。 擅长唱情歌的小伙们蹴在煨桑台角,往脸上随意乱抹点酸奶子,化装成小丑模样,让人认不出,又用哈达遮住了脸,然后便放开嗓门使出招数,尽量满足山神。 夕阳西下时,年都乎的勒尔茹也就快要收场了。在法师的指挥下,负责人员把供献给神的供食向人群扬撒。谁如果有幸获得一星"圣食",谁就会感到荣幸,感到神会保佑自己,心头平添几分平安感。 撒完供食,在原来供奉神轿的地方,人们簇拥法师坐好。里圈是老人,外圈是妇女。法师耍神,而老人则齐声诵念赞神歌,不时撒场五谷,向全村大大小小五位保护神表白自己的心迹。 人群散去,夜幕降临,台上桑烟还在熊熊升腾。 勒尔茹结束后,高茂日朗神又被送回自己半山上的神殿。 在娱神表演方面,苏尔的"拉尔采"(神耍之意)也是很有名气的。 娱神和娱地龙王程序大致相同,但苏尔的桑火供食中,却有羊、猪、牛等"红祭"的模拟供品。据说过去用活山羊、活猪等牲畜,真正用生物血肉祭祀,如今改成糟把和酥油塑的牛、羊、猪了。 苏尔舞队出场,手中的道具是单面鼓,鼓面上绘有龙和云纹,敲着舞着入场,而年都乎不跳鼓舞。苏尔的青少年敲着单面鼓(也叫龙鼓)迎神送神,把神轿簇拥到各家各户门口。他们随着锣声跳起各种各样的舞步,反复穿插进行,鼓点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苏尔村的拉尔采有威武的刀矛、长枪等武器表演,有花样繁多的高跷表演,有少女的敬神舞,有每家每户给桑火上供食的祭礼仪式,有少男们钢钎穿颊,还有中年汉子随法师狂跳时用刀片划破头皮血流满面的真正血祭。其神舞要比年都乎村壮观、好看,内容丰富。 另外,在桃嘉吾科等村落,跳的娱神舞以军舞为主。青壮年男人们排成阵列,手持弓、矛、刀等各种武器和军旗,高喊排阵口号,左转右旋,边喊边跳,演化出各种队形,摆成两军对战的阵势,威武气派,雄浑有力,扣人心弦,振奋精神,与娱神、娱地龙王截然不同,是另一种风格的神舞形式。 由来 隆务河谷这种祭祀方式,在全藏区独此一家。这一祭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在隆务河谷传播的,藏文史料中没有此方面的记载。但据当地老人们说,勒尔茹祭祀活动在隆务河谷少说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其渊源大约有这样两种说法: 一、吐蕃说。吐蕃帝王赤热哇巾时,唐蕃和解,竖长庆会盟碑以作纪念。吐蕃将士在同仁与夏河的交界地达力加岭、贵德等地修筑白塔祝福和平的苍临。守卫达力加山的吐蕃大将玉察,于当年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有素祭(用果、面、糖、酸奶、奶茶等),有红祭(往桑里抛活羊、活猪等),这种祭祀延续下来便成为现在的勒尔茹。 二、蒙元说。据说明朝时,元王朝的一支蒙古人、汉人混编的军队败退到隆务河谷,为了避免流血冲突,他们接受了明朝廷的招安,在当地解甲种田。为庆贺自己获得和平安宁,他们举行隆重的祭神活动以谢神恩,并乞求神给予保护、辅佑,使他们安居乐业、人畜兴旺。 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有道理,勒尔茹或许是两种祭神形式互动融合的结果。 除了同仁地区,其他地区的血祭节也有自己的风姿。 活动习俗 血祭节的中心是跳龙鼓舞。与黄南州毗邻的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其藏族村落大多星罗棋布于山沟坡岭之上,龙鼓舞流行于藏民聚居的道筛乡。"道筛",藏语意为"石头帐篷",是因该地河滩上一帐篷状巨石而得名。这里的藏民以农耕为主,兼营牧业。 由于自然环境好,农作物产量高,素称"粮仓"。由此可见,龙鼓舞的流传地域,多为黄河谷地等以农业为主或半农半牧的藏区。 在道怖所属各村庄,跳龙鼓舞是一件神圣之事,从舞队建置、规章制度到表演时间、场地、程序、内容、动作以至服饰道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龙鼓舞流行的村庄几乎都设有专门的表演队,在藏语称做"拉什则搓巴"的祭神活动时,舞队要集中进行训练和表演。舞者的挑选有性别、年龄、相貌、品行等条件限制。以循化县道筛乡的龙鼓舞队为例,该乡的宁巴、拉木龙哇、张沙和王家等村均有表演队,各由20至40岁相貌英俊的青壮年男子组成,每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逾百。舞队有总管,藏语称"卡果巴",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领舞一人,藏语称"拉洪",由技艺娴熟、品行正派的人担任,有些村庄直接由主持祭神活动的"拉哇"(法师)任领舞。舞队总管根据相沿习俗制定规章制度,要求队员在训练和表演期间"不准打架斗殴,偷盗行窃,喝酒闹事",甚至"不许食蒜,不准与女人同房"等,若违反,总管有权将其开除出队。 龙鼓舞表演是当地祭祀神灵的重要内容,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攘灾驱邪,保佑人寿年丰。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举行祭祀活动的时间也有不同。循化县道帏乡的宁巴、拉木龙哇、张沙等村庄,从农历腊月二十五起,到新春正月十五止,都要集会祭祀神抵,表演龙鼓舞和藏戏等;黄南州同仁县五屯上庄一带,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八至二十五跳龙鼓舞;年都乎村在农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五举行;四合基村则选在六月十六至十八,是值隆务河川区气候宜人、庄稼未熟的农闲时节,当地藏族村庄纷纷举行祭神和文化及贸易交流活动,故藏语称"朱巴拉则",意为"六月跳神会",亦称"六月会";同仁县扎毛乡、曲库乎乡各村则在正月初一至初九。 龙鼓舞为多段(套)式,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舞时,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执鞭,边击鼓边舞,一般无需其它乐器伴奏。每段以领舞者的鼓点为起始信号,众人随之起舞。各地各村龙鼓舞的段落、段落名称及动作不甚一致。据扎毛乡扎毛村龙鼓舞领舞者果罗介绍,该村的龙鼓舞有13段(套): 1"拉西索哇","请吉祥"之意。舞者顺时针击鼓跳跃成大圆圈,向四方"请吉祥往临"。 2."达那贺着贺吉","黑马绊脚"之意。舞者做旁错步,上下击鼓,各自在场中右转一圈,表现被绊之马急不可耐地在原地打转,又顽强前进。 3."达克日克当","白马惊跳"之意。腿的动作以连续跳踢步为主,模拟白马跳越沟壑。 4."龙那贺次玛","黑旋风"之意。 5."诺日杂切","太极珍宝"之意。队形为龙摆尾。 6."唐杂日西乎地吾","白鹰展翅"之意。鼓点节奏急促,跳踢步接快速踏步,拧身击鼓,模仿雄鹰盘旋翱翔。 7."尕日毛扬切","右旋白螺"之意。队形如海螺旋纹,跳踢步举鼓敲击。 8."坡日当","男子独舞"之意。一人表演,舞姿雄奇,表现佛法无边,镇伏妖魔。 9."差待吾",原指方形银盾项饰,比喻队形的交叉变化。 10."瞧孕","弹指敬神"之意。一人击鼓伴奏,众擎哈达,弹指敬神。 11."夏日赛","鹰舞"之意。舞者上身前倾,举鼓敲击,或背后击鼓。 12.佚名待查。 13.佚名待查。鼓点急促,动作激烈,两人一对,跳跃击鼓,向观众施礼,逐对鱼贯退场。整套龙鼓舞表演结束。 龙鼓,藏语称"拉阿",意为"神鼓"。鼓面呈桃形,藏语称"聂日达"。鼓框为铁制,单面蒙羊皮。鼓柄套以木把,柄端缀有数目不等的铁环。鼓鞭竹制,下端缚系红绸条。其形制酷似满、蒙、汉等族打击乐器太平鼓,鼓面绘有彩色图案。道筛乡领舞者的鼓面以彩色绘制地方保护神图像,其他舞者的鼓面则彩绘"飞龙马珍宝太极图"。扎毛乡的龙鼓,鼓面中心彩绘一条苍龙飞腾于彩云之间,鼓面下部是波涛翻滚的海浪与山峰。鼓面彩画风格体现了五屯艺术画风,以重彩色块的勾填略加晕染,设色匀净,线描流畅,色彩鲜艳,使龙鼓道具较好地烘托了舞蹈气氛。此外,亦有文章介绍,除了彩绘飞龙,有的鼓面还绘有海螺、法轮、金鱼、长蟠、平伞、华盖、宝瓶、莲花等八宝艺术图案。 龙鼓舞对服饰也有特殊要求。舞者须身着崭新的藏式长袍长袖衣;披金色菱形披肩,藏语称"朵贵";戴五峰吉祥帽,即五佛冠,藏语称"柔阿",上绣大日佛、不动佛、宝生佛、无量佛、不空成就像五种佛像。舞者之所以如此穿戴,是想表明跳神舞如同报应金刚佛永住善劫一样,可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吉祥美满。 龙鼓舞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和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反映了当地藏民的宗教信仰、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展现出粗犷刚健、热烈奔放的青藏高原舞蹈文化特征,以及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