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虽有亮光,却照不见人影。织女星座有三颗星,每天要移动七次位置,看起来很忙碌,却织不出一块布匹。牵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来拉车。显然,这首诗中的牛郎、织女,只不过是将两个星宿人格化,还谈不上是传说。
  一直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牛郎、织女情感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握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时的文人连同其他十八首诗歌编在一起,名为"古诗十九首"。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的织女在期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织布。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匹布,相思泪如雨珠点点滴滴。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样一段距离。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们含情脉脉却不能相互说话。
  将织女与牛郎的悲剧故事加上一个喜剧结尾,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太平御览》上记载了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临前常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感情,"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与乌鹊相关的巫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雌雄鹊各一,播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征,逐渐演变出乌鹊搭桥的传说。东汉应肋的《风俗通义》:"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宪,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明确记载了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故事。
  比较完整地叙述牛郎织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意思是说,银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织女每天都在织布,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天帝可怜她一个人独处,便将她许配给银河西边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不再织布,于是天帝很生气,命令织女离开牛郎回到河东,只许她与牛郎一年见一面。梁代宗像的《荆楚岁时记》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明确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时间、人物。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记:"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尝为牵牛织女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蓖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卜乡人异之,为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宋建兴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岗,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诗于壁间云:’商飘初至月埋轮,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至七久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杯玫问之,无毫厘不验,一方甚敬之。"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传说牵牛和织女星曾降临于黄姑此地,织女用金蓖划出一条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条河,于是乡人便为这条河立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了牛郎和织女两座雕像。宋朝战争时期,有一个到这里避难的士大夫途经此祠堂时,题诗说,听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在这里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对呢?于是乡人将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织女像。每到七夕)乡人便到祠堂祈祷,十分灵验。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及民间作者不断地增饰、润色之后,到近代逐渐发展为我们熟悉的情节曲折、哀婉动人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扩充和发展,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却不能泯灭人们纯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网站目录投稿: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