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美国比较漫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家长都为如何安排子女的活动感到困惑。其中的一大挣扎,是学与玩的矛盾。 我一个同事濒临崩溃的太太在网上向其他妈妈求援:各位如何让孩子脱离网络游戏、电视或者Wii,开始干点正事? 很多妈妈回复,其中不乏嘲笑者:我的天,就你,还考虑在家Home school?大部分妈妈建议,用reading time,chore time,去换 screen time(让孩子用阅读时间、家务时间去换对着屏幕的时间)。 小孩的贪玩和大人的管教,似乎是一个长期的矛盾。上个星期,某虎妈要F4弹钢琴,他回答说:"今天星期天,是安息日啊,我们不应该干活的。"幸亏弹钢琴英文叫play piano(玩钢琴), 不是work piano(工作/做 钢琴), 所以他这个借口没走多远。 更为头痛的是各种电子游戏。我去年到纽约和同学聚会,我被几个同学批评,说我对孩子管得太松,任由他们玩电子产品。当然我也不是不想管。 我最近又说了一次,我们家那位小子居然说:"研究表明,经常玩游戏的小孩更有创意。"不知此说出处在哪里?但是我想这种研究,几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 我也可以说:"研究表明,经常从事文学翻译的人语文更好。" 不过最近在Ted Talk(TED演讲)上,看到游戏设计者Jane McGoniga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的谈话,又不知如何思考了。 她认为游戏给人带来四种品质,urgent optimism,social fabric,blissful productivity,and epic meaning。 直译过来是": "紧迫的乐观精神"; "社交网络"; "快乐的效率"; "史诗般的意义感"。 这十分拗口,但我不玩网络游戏,对这四个词表述的状态难以体会。她继而认为,大家可以通过游戏,让世界更美好一些。 世界是否因为游戏更美好我不好说,但是世界变化之快是真真切切的。几年前在一录像中,我看到教育者、笑星比尔·考斯比教育小孩不要玩游戏,因为"以后不会有哪种工作,专门让你玩游戏。"现在这话还真不好说,靠游戏设计为生的人还真不少。爸爸妈妈还在围捕游戏儿童的时候,一些十几岁小屁孩发明的某个游戏软件赚的钱,可以让他十八岁就退休了。 Jane McGonigal 说的一个逸事很耐人寻味。根据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Lydia古国,曾遇到大饥荒,于是大家一天吃饭,次日玩游戏,如此反复十八年,让国家从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中活了下来。 不知此说是否可考?但曾经有人提过,解决中国就业难的一个办法,是让男士去上班,女士回家抱着卫生纸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看韩剧,别上班了。 有女权主义者为此抗议,我觉得此抗议的解决方法也简单: 让女士去上班,男士都回家看球上网玩游戏或是其他让他们得到快乐的事情,这样总行了吧,女士们? 从经济上说,美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很少来自实业,很多来自让人沉迷于网络的产品,包括Facebook, Google Plus,等等。这让人不由去想人生这部史诗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假如游戏真的有办法给我们第二人生,打破丑陋现实的捆绑,成为"blissful productivity"(拥有快乐效率)的人,学和玩都不耽误,那何乐而不为? 在我们抱怨小孩玩游戏浪费时间太多的时候,McGonigal 说,根据研究者在临终关怀医院所作调查,人死之前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事情做得太多,玩得太少。 也好,日后,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该不会为读书时候打八十分的碌碌无为,和上网写博这种玩物丧志而后悔了吧。像蚂蚁过冬一样忙啊储备啊一辈子,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