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变凤凰 李学财最怕下雨,因为他养的是土鸡。鸡怕雨,淋湿了可能感冒,影响生蛋,一天如果少生一千个鸡蛋的话,他会损失4000元钱,因为一个鸡蛋卖4元。 李学财有四个养殖基地,土鸡存栏量10万多只。仅仅土鸡蛋,一年给李学财带来30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而且供不应求。然而,3年前,眼前的一切都是李学财无法想象的。 李学财的妻子何桂华是一位老师,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夫妻俩都要合影留念。然而,到2011年,两个人拍下第16张照片的时候,一家人还过着从一个出租屋到另一个出租屋的日子。 2011年,李学财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他买下了别墅。也是在这一年,李学财把原来只能卖五六块钱一斤的鸡蛋打造成了品牌,一枚鸡蛋最便宜两块五,最贵卖四块钱。李学财究竟悟出了什么赚钱之道?他又是如何靠鸡蛋实现事业和生活的双重逆袭呢? 要干有定价权的买卖 李学财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就下地干起了农活。 李学财把创业当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他开始养种鸭,卖鸭苗,李学财不满足于做一个小打小闹的养殖户,他想办一个大企业,做一个大老板。 李学财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规模,为了容纳更多的鸭苗,种鸭场经常要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鸭子住在哪里,李学财就带着妻子搬到哪里。2002年,结婚6年,一家人还住在身后的房子里,隔壁就是鸭苗的孵化间,但李学财相信,自己很快就能让妻子住进别墅。 何桂华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李学财实现自己的承诺,但结果却让她非常失望。 到2006年,李学财把种鸭数量扩大到了两万多只,这个规模当时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这时的李学财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县城买套房子,让家人安定下来。然而5月份,李学财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把种鸭场转让了!并带着300多万元的转让费,和家人住进了县城的一间出租屋。干了十几年的鸭苗生意,李学财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李学财说:"我心里是有数的,这个生意是做大,做不强的。我就是将来发展到哪怕20万只种鸭的时候,迟早有一天也是亏损得一塌糊涂,或者说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事实上,李学财很早就发现,鸭苗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和同行相比却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行情好所有人都能卖5块钱一只,差时也都只能卖几毛钱,遇到行情不好,规模越大,赔得越多。李学财想过发展产业链,把鸭苗养成商品鸭,再进行深加工,却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琢磨来琢磨去,李学财决定换个行当,做一种能掌握定价权的产品。 2007年,追求品牌的李学财走进了这座山坳,他的到来让这里喧闹起来。他养的鸡都是养在森林里面,在草丛当中,在芦苇丛当中,这里还有天然的山泉水喝,天是蓝的,树是绿的,工人们都说这是给鸡盖的别墅。 李学财在重新选择项目的时候做了很多市场调查,发现很多城里人会专门托人到农民家中去收土鸡蛋,但现在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只有零零散散几只土鸡,根本收不到几个土鸡蛋,李学财觉得城里人的需求正是自己赚钱的机会。而且和土鸡、生猪等活禽相比,鸡蛋不需要加工,更容易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坚定了他打造品牌土鸡蛋的信心。 口碑难救新产品的命 消费者不懂农产品,只能认品牌、商标。品牌靠什么来的,靠品质。他认为,只要把鸡蛋品质做到,销售肯定就不成问题了,自然而然就会口口相传。 2008年,他终于生产出了自己满意的鸡蛋——和市场上的鸡蛋差别特别大:一个蛋黄又大又红,一个又小又黄。 李学财给鸡蛋注册了商标,定价2.5元1枚,还组建了销售团队,向三明、福州、厦门等地的超市铺货,就等着开门红的好消息。然而现实却是,鸡蛋很快堆满了仓库,放坏了只能白白倒掉。 鸡蛋这么好,怎么买的人不多呢?李学财带着销售团队在超市做了很多市场调查,询问消费者为什么不买自己的鸡蛋。反馈信息出来了:同质化竞争太激烈,消费者不了解,不相信。 李学财感到两眼摸黑: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打开市场的突破口呢? 2009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下午五点左右,李学财总会准时地出现在沙县幼儿园门口,等着给接孩子的家长送鸡蛋。李学财知道,很多人都会为了孩子到农村去找土鸡蛋,他想通过送鸡蛋的方式把这些人培养成自己的客户,可很多家长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 家长说:"你怎么这么多?我在农村收一个月,也收不到100个蛋。" 2010年,山坳里依然喧闹,但李学财已经全然没有了当初的自信。鸡蛋还在不断地从鸡舍运出,但有近七成只能按照几块钱一斤的价格贱卖到农贸市场,卖鸡蛋的钱有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不够发,妻子盼了16年的房子也彻底没了着落。 办企业从开会整起 企业刚起步时,李学财手忙脚乱。 "我们连会议都不会开,谈一个事情,你一言我一语,到会议结束时,才知道,该定的事情都没定,连工作都没安排好。"李学财说。 "你们这样开会,秩序都不对,闹哄哄,也没有会议记录。会议要有会议的规矩,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一次开完会,县里的帮扶干部朱光德就把李学财拉到一边。 朱光德当过沙县化肥厂、水泥厂的领导,在县经贸委也干过,管理企业的经验很有一套。 在沙县大通农牧,朱光德细细观察和了解,沉下心来和员工们交流。企业的许多漏洞和管理缺陷,他一一记在心里,并帮助矫正。 农场经常要淘汰鸡,这项工作是在夜间鸡回到笼舍时开始的。每夜,都要给工人们发加班费抓鸡,一人一夜50元。"钱花出去不少,但是,工人们的积极性并不高,效率也不行。"李学财说。 朱光德建议,按只定钱,抓一只鸡3角钱。结果,淘汰一万只鸡,只花了3000元。工人相当满意。 原来管理鸡舍的工人是按月发工资。朱光德提出来按幢算钱,并建立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查出问题就扣钱。干得好有奖金。工人们说,我们养鸡的也按企业来管理,这样好。endprint 管理出效益。在朱光德的"辅佐"下,沙县大通农牧建立一套嵌入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制度,效益慢慢呈现。 自己养鸡养不大 自己养"鸡"养不大,团结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向外扩张。这个道理,李学财懂。要让沙县大通农牧做强做大,单靠一家的能力有限。 引进和"散户"合作的机制,李学财的想法得到了朱光德和许多经济界委员的支持。当年的县政协大会上,委员们甚至专门热议了这个话题。 "我们把鸡苗养到100天后,提供给农户,这之后饲料以及疫苗都由公司提供。一只鸡卖给农户价钱是30元,我们回购是35元,再加上鸡蛋利润,养殖1万羽就可以挣20万元。"李学财说,农户一年挣到的钱不比在外面做小吃少。 同时,区别于以往的"农户提供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简单联结机制,大通农牧在每个散户的农场都占有25%的股份,控股是为了保证鸡蛋的品质。这种合作也有利于农户申请贷款,在当地农商银行,由沙县大通农牧出面担保,每个农户可以贷到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用现代营销铸就品牌:个个都有出生证 2011年,他在福州参加一个总裁培训班,这次的学习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创业以来一直在犯的一个错:"我十几年从养鸭到养鸡,我只是会搞农业生产,只是听说过品牌,可是什么叫品牌,什么叫渠道,我是一点概念都没有,脑袋是空白的,那老师告诉我任何一个产品是要做营销,做策划,做广告的。" 李学财恍然大悟。 2011年,李学财把每个鸡蛋的出生日期喷在蛋壳上。当时,整个福建市场很少见到每个都印着出生日期的鸡蛋品牌,这对销售速度是极大的挑战。李学财要的就是这种差异化。 卖点是找到了,如何才能快速地把这个卖点传播出去呢?李学财决定想一句广告词。广告词要七八个字,要突出卖点,还要朗朗上口!李学财是白天想,晚上想,吃饭想,睡觉还在想!大半个月后,广告词出炉:个个都有出生证! 李学财把这七个字印到了货车以及包装上面,还贷款400万向沙县、三明、福州等地的交通广播、楼宇电梯等媒体投放了广告,很快,不少经销商主动提出想要代理李学财的鸡蛋。 鸡蛋经销商郭喜超说:"很多顾客到我们这边来问,我要那种有出生证的鸡蛋,它上面有打出生证的鸡蛋,我们做鸡蛋销售的,鸡蛋的品质要看一下,这个鸡蛋真的比其它的鸡蛋要好一点,我们就决定代理这个鸡蛋。" "喜蛋"拓宽销售领域 一句广告词让很多人记住了李学财的鸡蛋品牌,此时,李学财卖鸡蛋的灵感还在持续发酵。 沙县县城的一个酒店里,一对年轻的夫妻正在为他们的宝贝,操办着一场热热闹闹的满月酒。 宾客们准备好了红包,主家也开始回赠礼物。这些红色袋子都是李学财的产品,每个里面装有六枚鸡蛋,人们把这种鸡蛋称为喜蛋或者红蛋。孩子满月要给亲朋好友送鸡蛋,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传统办法是把蛋壳染成红色,或者在上面贴上红纸。李学财用一个简单的包装省去了麻烦,同时留住了美好的寓意。 从个个都有出生证,再到喜蛋,李学财一边用各种营销方法拓展市场,一边完善销售渠道。 专卖店、电子商务打开新市场 李学财说:"后面我就研究渠道,我发现所有的产品都是有足够大的渠道,你看矿泉水也好,食品也好,什么产品它都是有足够多的渠道。" 李学财在三年之内开了12家专卖店,把鸡蛋卖进了福建省80多家超市,并在去年正式启动了电子商务。消费者自己下单,减少中间商环节,可以把价格放低。 他们精心研发了一种专用的物流包装箱,解决了鸡蛋易碎品、生鲜农产品物流包装难题。包装非常结实,用力摔里面的鸡蛋也不会碎。 他们在淘宝商城开设"乐子农场官方商城",开了鸡蛋可以网购先例,实现了国内快递"零破损"。只要消费者鼠标轻轻一点,省内客户可吃到出生第二天的鸡蛋,邻省客户多加一天,国内客户最迟可以吃到出生第四天的新鲜鸡蛋。 "乐子鸡蛋,什么都好,就是太贵。"这句很牛的广告语,背后是沙县大通农牧有限公司对于品质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