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美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美术画作中展现的视觉冲击也倍受大家的追捧跟喜欢。而作为美术的基础---素描,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好初中美术素描的教学,一方面美术老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要过硬,另一方面则需要有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帮助素描技法和书本知识有机的融合。 关键词: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策略 一、素描是基石,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不论是城市风格还是乡村风格,中国风或是西洋风。对于基础素描来说,要求都是一样的。只是对构成要素的侧重方向不同而已,在素描教学中,我认为应该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让学生尽量用写实的方式来表达画作。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观察认知,然后在笔下反应内心的感受。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观察、用写实手法展现审美、简洁朴素的表现于画作"是我们进行素描教学想要达成的目标。[1]我目前不主张学生在在素描的同时使用变形的手法,素描学习之初,很容易因为使用变形的手法养成主观上的随意,对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过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在对事物进行素描的同时可以由合理的夸大和简单的写意。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对画面的提取,尽量规则化和简洁化。 二、素描教学的两个环节,确保学生不偏离教学轨道 整体轮廓和注重形体准确是我们进行初中素描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整体轮廓能够展现出来才能够避免素描出来的画作不是似是而非的。而注重形体的准确则能够锻炼学生的韧性,培养严格求实的良好习惯。这里提到的的整体轮廓并不是要求素描一开始就要对轮廓细致的描绘。我认为素描之初,能够做到布局合适,比例准确,突出要点,形象一目了然,就可以说是达到整体轮廓了。 注重形体准确是素描观察物象的另一个环节,如果掌握得不好,会影响到学生画作的品质。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技法时,更要注重指导同学们观察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先后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观察,让他们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又不失作品的表达。 当然,也有不少的同学观察方法有误,往往因为观察的局限而忽视了事物的整体。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一幅素描创作时,要多耗费些时间,遵循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并作出对应的设想。这就跟电影中的"视像"是一个道理。 三、素描训练应该层层推进,从简单到复杂有框架的学习 素描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像登山一样,层层推进,学生们不但要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在每一个阶段也要有所期许。只有踏实的踏出每一步,不停得进行素描,不断的重复一个作品,才能得心应手的创作出每一个在你面前的事物。 美术老师要苛求也要鼓舞,布置一个长期的素描作业的同时,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2]当然也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作为短期练习,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还能扎实学生的基础,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进行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也要鼓动学生对诗词美文进行涉猎,对历史进行探索,在掌握了这些方面知识的同时,就是掌握了一些"画外功夫"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画派都有所了解,能够大大提升绘画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也有一些学生开始追求一些流派,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石,还不具备盖起这个"房子"的能力。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诫他们这样做的弊端,私下我也会抽空跟他们谈心,引导他们坚定打好素描基础的信心。 四、素描教学要求发掘学生的表现力 任何人做一件事情做久了都会产生惰性,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孩子对画作的热情就会开始泯灭。会觉得进行这样毫无色彩展现的素描训练是乏味的,这个时候,美术老师要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 我在课上经常跟我得学生们讲:我们在进行素描锻炼的时候,不仅仅是临摹他人,同时也是对该艺术作品的一种再现。我们素描出来的那部分,虽然只是整个事物的一部分,但却也是这个有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石。[3]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临摹素描正确,也要看看是否你的素描作品具有表现力。 如果你在素描中,能够有自己的个性,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条,还是黑色、白色、灰色的搭配,甚至是结构组织的颜色深浅,在你发挥笔法的时候,尽量能够形神兼备,就比如我们写文章中讲究文采的挥洒,如京剧那样的富有韵味。 五、结语 综合上述,作为美术老师,在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时,能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们进行素描的练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技能,确保他们不偏离正确的道路,在层层推进的同时,让孩子们进行系统有条理的学习。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坚持下,进行如此千锤百炼的磨砺,学生们在初中美術素描课程上一定会有突飞猛进,对以后的发展会更加的有利。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光明.陈光明.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以苏州古城保护为例画作指导[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1. [3] 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