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通城县鄂南外国语学校给学生发面包当晚间点心,有心细的学生发现面包长了霉。家长了解情况后,一是报警,二是向食药监局投诉。期间,有家长从学校的食堂里翻出了白菜、土豆、南瓜等,发现部分蔬菜有变质、腐烂现象。 中小学校属于未成年人密集学习生活场所,校方将发霉变质的面包作为晚间点心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食用,这是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般来讲,出现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后,涉事学校、教育局、工商部门等都会迅速采取措施,全方位地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问题,防范事件升级。这些善后举措体现出各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关心。然而,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处理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首先,善后行动往往看似阵容强大、威力无比,但很容易变成"一阵风运动"。风平浪静后,问题又会暗地滋长。 其次,事后处理是校园食品安全的大敌。一些负有食品监管责任的地方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监管不力,而寄希望于校方自律,甚至每每将食品卫生的相关检查提前告知,导致日常监管疲软、形同虚设。 最后,中小学校或疏于管理或基于利益等考量,都可能导致假冒伪劣食品或过期变质食材的出现。对于这类学校,除了要加强教育,让相关人员掌握食品采购、保存等知识外,严格有力的监管体系也必不可少。 捍卫校园食品安全就是捍卫中小学生的健康与生命。亡羊补牢是以惨痛的教训为前提的,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家长安心,就需要各方切实履行日常监管职责,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