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科课堂


  近期,我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十分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而对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科课堂的研究做得比较欠缺,存在着课内、课外两张皮的现象。这引起了我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的深入思考。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渠道,那么,这条渠道又该如何打通呢?我认为,以主题为导向、实施主题教学是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的成功捷径。
  第一,确立主题,找准有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要善于找准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抓住连接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确立明确的文化主题,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学科,让他们在立体、多维的学科学习中,沐浴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为其终生发展奠基。
  比如,在教人教版初二语文汪曾琪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就可以引入《纪念诗人屈原》的有关内容,以二者相关的端午节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鸭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又能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所寄寓的屈原的人格品质和爱国精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找准有效的切入点,并确立恰当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的前提。
  第二,嵌入主题,把握融合的最佳时机。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一理念决定了学科教学既要走进文本,更要走出文本,实施跨学科教学。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既可以在走进文本阶段,也可以在走出文本阶段,但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走出文本阶段适时融入更为恰当。
  仍以上述《端午节的鸭蛋》为例,如果在学生理解文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时引入《纪念诗人屈原》的内容,进而理解屈原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精神,自然就将《端午节的鸭蛋》一文中对家乡的赞美升华到了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核心素养。准确把握主题嵌入的最佳时机,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的关键。
  第三,转化主题,注重活动建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的基本要求。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必须以问题为主线,将问题转化为主题探究活动,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生成智慧、建构新知。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体活动,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更难以实现文化育人。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进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功效。
网站目录投稿: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