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中国制造,助力强国梦想 随着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发布,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培育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技校为国家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技工院校起到了支撑点的作用。 福建技师学院潘光华副院长向记者介绍,为了培育新时代技术人才,福建技师学院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有着一套独特的模式。 技师工作站——实现工学一体教学 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与技能相结合的企业认同的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生产一线管理和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拓展学生实习场所满足学生尽早掌握实际管理与操作技能愿望,福建技师学院于2010年起陆续成立了技师工作站。 据了解,技师工作站为福建技师学院首创。技师工作站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实训、就业等部门的科长组成,对工作站的工作做出长远规划并领导各站工作。除了领导小组,各站还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副校长担任站长,企业总经理担任副站长,学校还配备站管理教师和专业老师各一名,企业也提供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作站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围绕工作站的学习、生产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套符合工作站产教结合特点的工作条例、制度和职责。学校还通过校代会,制定并通过了技师工作站的津贴办法,进一步健全了技师工作站日常管理和运行的体系。 教师在生产第一线带学生实习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和积累了教学经验。针对技师学院下工作站实习的学生,老师为不同的专业专门设计了工学结合的课题任务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带课题下工作站学习和生产,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引领式教学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每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给出成绩,每个实习阶段还要进行总评价。学生在完成课题后,要写出课题实习报告。学校从5S管理规范要求出发,按企业的标准建立了技师工作站的企业文化,组织并编写了《技师工作站学员手册》,手册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指明了方向。 产学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 据潘副院长介绍,福建技师学院多次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开展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选派专业老师下企业调研,充分了解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能力培养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共同制订、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市场调查报告、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专业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及其鉴定计划等工作。建立"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学识内涵又有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 不仅如此,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也下足了工夫,学校在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建筑施工、电子商务五个重点专业注重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以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七大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比较完整、全面地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有较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等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政府搭台 中德合作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一直都是福建技师学院努力的方向,为此,学校开辟了由政府搭台、中德合作、学校承办,共同构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举措在福建省内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福建技师学院教务科吴科长向记者介绍:学校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引入"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以及项目管理的教育体系。在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下,全省选派8批152人(其中福建技师学院34人)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德国培训;福建技师学院还选派5批20人次参加西门子(中国)培训部培训。不仅如此,学校还邀请了德国专家和国内知名专家,在学校举办18期共有1172人参加的、面向全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享的培训班,推动了全省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梦想在这里起航 青春的梦想在这里启航/用坚定的信念谱写绚丽文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在福建技师学院的校园里,随处可听见学生们哼唱着这首歌曲。原来,这首歌曲即是福建技师学院的校歌。据校团委副书记路远老师介绍,编写校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歌曲主要以团结上进、努力学习、服务社会、共筑梦想为主旋律,用以激励学生们学好技术,成就出彩人生。 学好技术能否成就出彩人生?多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疑虑。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人们对技工教育的认可度普遍偏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通常是那批文化课成绩较差、考不上高等教育院校序列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技工院校。而从就业去向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多数也的确会成为技术工人等实操岗位的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案例对技工教育成就出彩人生给出了有力答复。 据福建技师学院实训中心副主任陈悦介绍,许多从技校毕业出去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学校也常常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为学生们上课,而上课的重点则是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几位颇具代表性的学长在学生眼中可谓明星人物,他们的成功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怀揣梦想的技校学生。记者还了解到,许多校友所在的企业每年都向学校预定毕业生。但即使像他们这样和学校有着深厚关系的企业,如不提早向学校预定,也常常招不到优秀毕业生。 快乐学习,就业不愁 与大多数毕业生不同的是,技校毕业生似乎从未受过"就业难"的冲击。在他们的想法里,学好技术意味着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起点。 一名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告诉记者,她正是受到他表哥的推荐来技校学习的。在这之前她有着许多的顾虑,因为体格较胖,常常感到不自信,生怕自己学不好。到了这里学习之后,渐渐地喜欢上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我从不敢相信,像我这么胖的还能学会跳舞、弹钢琴,我家里人都对我刮目相看,现在我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郑思捷对记者说道。谈到就业问题,郭思捷表示自己从未担心,之前的学姐们毕业之际学校都有安排相应的岗位实习,并根据个人意愿向幼儿园推荐,就业的情况还是很乐观的。学校学生科科长陈宇老师向记者介绍:"我们学校都会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并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积极地做好教学改革,让毕业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就学校做的回访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还是非常高的。企业满意、学生满足,自然就能做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不仅会动手,还得会动脑 小刘现在已走上了管理岗位,而这只是他从技校毕业的第二年。为何能上手这么快,小刘所在的企业领导道出了缘由。原来现在的技校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学生动手能力的老套路了,学校对学生的理论培养有了更高的关注。虽然学得是电气专业,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仅仅要求最基本的手上工夫,就连CAD绘图设计这种脑力活也能武装到位。所以在一线岗位工作了一年之后,企业领导发现小刘是个复合型人才,便把他调整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经济建设创造人才红利 福建技师学院先后开展了"紧缺工种培训"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的新举措。2012年培训人数达1240人;2013年培训人数达2492人。与此同时,学校还购买了先进设施、设备并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了18期企业高管、技工院校校长和师资培训班,对福建职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学校创建的10个技师工作站均深受企业的欢迎。福建敏华公司的董事长黄敏利说:"技师工作站在我公司建立,使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同时也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这一办学模式务必要持之以恒,我公司将通力协作,予以支持。" 通过两年的建设,目前福建技师学院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为4499人,双证书获取率达95.8%,学生实习满意率达99%,就业率达99.8%。 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他们担负着构筑"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主力军的角色。未来会是一个技术工人更加吃香的年代,他们让made in china 的含义从廉价、粗劣变为创新、质量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