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期发布的"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主题报告显示,教师职业"严重的性别失衡,女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从2005年的61%增加到2010年的65%和2014年的68%"。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差距未来还可能会继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女专任教师占比增长明显,男女教师比例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反而在加剧。(5月9日光明日报) 女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必定会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需要休产假的女教师越来越多,繁重的课务该如何安排?学校频繁更换老师,学生能否及时适应?家长对此是否有怨言,如何安抚家长情绪?另外,当教师性别过度单一化,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性格培养、人格塑造,甚至是教育的多元化等,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来影响。 那么,为何许多男性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呢?我认为,这还是由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相对于其他社会职业而言,教师日常工作简单重复、繁忙而琐碎,不太具有挑战性,而且工资待遇又不理想,根本无法满足养家糊口的现实需要。再加上现在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让全体教师"背黑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下降。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男性对教师职业望而却步,甚至出现许多在编男性教师主动跳槽的现象。 其实,要想真正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并不太难,需要在制度、政策、规划、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从而确保整个师资队伍的均衡与稳定。 首先,从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入手,要认真把好性别"入口关"。高校师范专业在招生简章中要做好专业介绍,强调男性学生在评先树优、毕业实习、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从而达到吸引男性学生从教的目的。另外,还要在录取分数线上对男性学生有合理范围内的降低,适当降低录取门槛。 其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队伍顶层设计,努力把好整体"规划关"。对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现象要充分调研、合理规划,然后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努力缩小教师性别比例。 再次,国家要持续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把好资金"投入关"。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男性加入教师队伍的"催化剂",因为只有收入增加了、地位提高了、尊严提升了,才能安心从教、长期从教、永久从教。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切实提高教师各项福利待遇,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最后,在全社会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严格把好形象"宣传关"。从维护教师群体利益和形象上看,各宣传机构和网络媒体对涉及教师的重大负面新闻及夸大其词的恶劣新闻要严把审核关,减少涉及教师的负面新闻报道。对于恶意抹黑教师队伍形象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还要给予严厉打击。 对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进行合理纠偏,是一项长期化的系统工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只有建立起相关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破解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的发展瓶颈,从而形成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