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城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某个周末他被父亲带回乡下老家,接受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原因很简单,在连续两天未完成家庭作业后,他跟父亲保证,若再不完成作业,就回乡下挑粪。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明明没想到,父亲这次认了真。整个上午,他挑上装着三四十斤粪水的粪桶,往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挑了七八趟。(5月11日成都商报) 孩子连续三天未完成家庭作业,父亲将其送到乡下实施"挑粪教育",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好评,也让孩子通过切实的劳动得到了身心双重惩罚,决心改正错误,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就此认为"挑粪教育"是成功的,却存在着严重偏颇。说白了,"挑粪教育"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惩罚教育。这与罚孩子做其他体力劳动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这位父亲选择了较为极端的劳动方式,加深孩子的心灵体验罢了。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批评与表扬、激励同样是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惩罚有利于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问题、改变自身的行为,让孩子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挑粪教育"是对孩子的有力惩罚,但这样的惩罚未免过于粗暴。 在这位父亲看来,"挑粪"既是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的侮辱,不仅要劳其筋骨,而且还要摧其意志,最终灌输"不好好学习,就只有挑粪"的意识与观念。孩子在作文里写到,"这让我知道了以后要好好读书,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在农村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当晚,这位父亲还让孩子在纸条上写下一句话:挑粪苦,干活累,只有读书有出路。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在惩罚的同时,也将谬误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难道"挑粪"就是下等的工作,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堪?这骨子里的城乡差别,以及对农村的歧视,在追求社会公平、自由民主的现代社会,显然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对其思想产生严重的误导。 教育不是"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教人分利不生利",城市有城市的优越,农村有农村的风景,将农村正常的劳动生活视之为下贱的劳动惩罚,是对农村的蔑视,由此对孩子产生的激励,充满着功利与势利的因素,其教育价值有限,并非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