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杜绝补课行为分析其存在的根源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补课治理力度的加大,各地教育部门争先恐后地公布对补课行为的治理"战绩"——今天通报几人,明天除名几个,纷纷出举措、亮实招。但尽管如此,补课现象仍屡禁不止。
  补课是个社会问题,即使教育部门禁止了,社会上也不会杜绝,因为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治理补课行为不宜采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式的主观臆断,不能把"板子"全打在教育部门身上。若想从根本上消弭补课现象,应全面、客观、细致地分析其存在的根源,从源头上加以治理。
  首先,从补课的动因上入手。很显然,家长和孩子普遍关心的是未来能否一路通过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本升研(博)、公招考等每一道关卡,而每一道关卡都需要知识的角力、才能的博弈,所以,补课就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首选。不难看出,这种认识与升学的"指挥棒"和工作的"风向标",即人才选拔机制导向有关。导向不改革,治理补课行为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现实生活上分析。中小学生发育还不成熟,节假日、双休、放学后,他们还需要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呵护和学习上的辅助,而孩子的家长还需要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照料孩子。无疑,补课就成了孩子最理想的去处,这是现实需求。尽管各地也采取了一些诸如学校延时管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等一些管理措施,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举措并不能完全复制和推广。
  最后,从个体需求上考虑。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不一样,孩子在学习、习惯、能力、情趣等方面或多或少就会不一样,这就导致不同孩子的学习程度、能力高低是有一定差别的。况且,每个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于是,一部分家长就迫切需求为孩子补补课,以达到取得优异成绩的目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盲目跟风,别人补,自己就补,生怕孩子"掉队"。
  由此可见,补课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各部门统筹施策、齐抓共管,既从导向上、需求上、个体差异上进行分析,还要从人才选拔机制、师德建设、社会观念引导上进行精准施策。如此,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网站目录投稿:傲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