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家乡的老榆树 祖祖辈辈,农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寸土不让。 家乡有许多的树,其中有一棵十多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环抱的老榆树,没有确切的树龄,传说有四五百年的修行。许多城里人开小汽车到老榆树下祭拜,扯上一根红布条,拴在老榆树伸下来的枝丫上,寄相思、寄希望,有时还摆放一大堆贡品,有饼干、鸡蛋糕、柑橘等,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农村算是好吃的,有时逢年过节也吃不到,孩子们就趁祭拜的人走后,蜂拥的冲上去抢着吃。 这棵老榆树通神,不容侵犯。记得有一次,一个村民爬到老榆树上,用锯拉老榆树的枝,刚拉了几下,这个人就从树上掉了下来,当时就摔断了腿,附近有些村民跑过来,走近看时,老榆树被锯的地方流出了血红色的液体。从此,谁再也不敢冒犯老榆树,对它更是充满了敬畏之心。斗转星移,时代变迁都镌刻在老榆树深深的皱纹里,它见证了世态沧桑,被赋予了神的色彩。老榆树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块上学的小伙伴,早早的就退学在家里头干活,务农或者学得一技之长,在当时形成了一种风气。不得不说,看着同学开着家里头的四轮拖拉机,嘟嘟的跑在乡村土路上,动作麻利,眼神灵动,微笑洒脱,确实令学校里的伙伴羡慕:"瞧,老谁家的小谁,本事多大,四轮车开的飕飕的"。年龄不大,但是成了家里头的劳动力,那个时候家里头地多,如果家里人口多,干起活来就比别人家快,在村里就算是大户,大户村里头谁都不敢惹,人多力量大,那时候最能得到体现。 土生土长的农民,父母都体会到务农的艰辛。父亲只上了四年级,因为家里孩子多,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书,父亲懂事早,所以就主动退学,帮家里干活。他说过,就是砸锅卖铁,头拱地也要供我和姐姐读书,因为父母的支持,我和姐姐坚持在学校里学习。 家里唯一经济来源就是种地,粮食收成后,除去留作明年的种子,家里一年的口粮,变卖后买化肥、农药,所剩无几,供两个大学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我和姐姐上学期间,搬了几次家,到过建三江农场,到过农垦22队,那里地多,承包个百十来亩地,干好了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钱都用在我和姐姐的学费上。不负所望,我们俩也都考上了大学,别人眼里羡慕,父亲脸上有光。 求学,工作,一路走来,将近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家乡偏僻、落魄,没什么值得探望的,但那里有我的童年,有儿时的伙伴,还有对老榆树的记忆。 最近,跟姐姐电话里商议,有空一块回家乡看一看,主要是看一看东山上的老榆树,看看它的独特,欣赏它的沧桑。当得知前几年东山着了一场大火,老榆树会不会在大火中幸存,还不可知,要去看一看,也许是对一段记忆的终结,也许是新思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