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孔河》是一本由(英)汤姆·霍兰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比孔河》精选点评: ●整理书的时候赫然发现此书中夹着几页手写的美剧ROME的剧评…我都忘记上次用笔写长文是什么时候了。 ●P190 大部分人都忙于从这个混乱时代找出生活的秩序。对罗马人来说,没有比失去同伴、失去共同体感受更令人沮丧的了,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可是,在一场内战中,他们能向谁付出自己的忠诚呢?不是他的城市,不是祖先的祭坛,不是共和国,因为交战的双方都声称拥有它们。但他可以寄希望于一位将军的运气,在将军的军队中找到伙伴,在将军的名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高卢的军团之所以愿意渡过卢比孔河,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历了9年的战争,与他们在军营中结下的友谊、形成的效忠关系相比,遥远的广场传统算的了什么?与他们的将军比起来,共和国又算得了什么?在激发军队热诚的献身精神方面,没有人能超过凯撒。这可能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了。 ●凑活 ●早已读过另一版本 ●2004年度赫塞尔-蒂尔特曼历史学奖。精彩。 ●翻译很出色,原著对于人物动机描写稍有不足 ●"许多个世代里,如何在自私自利和传统理想间作出选择,罗马的头面人物一直很头疼。但奥古斯都把两者把握得都很好,他是罗马竞技场上的天才。" ●烂书 ●还不错 ●一气呵成的史书。民主是信仰,更是一项技术活,在两千年前,民主制度可能只是城邦文明的残留。外敌消失后,从城邦文明转向为帝国文明的罗马共和国的向心力消失了,民主制度缺乏技术支承。马略和苏拉的出现是早晚的事。另:克劳迪乌斯和米洛之争真有趣。 《卢比孔河》读后感(一):好书 我不满的是,作者对苏拉的评价太恶意了 —— 当然,这是史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 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的评价: 苏拉以暴虐的方式把人们引向自由, 人们却惊呼暴政; 屋大维这个狡猾的暴君,以温和的手段把人们引向了奴役,人们却欢呼着自由。 《卢比孔河》读后感(二):像河水一样流畅 如果对罗马感兴趣,又没有读过关于罗马的专业学术书籍,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通过描述历史,虽有着作者主观的想象,整本书语言流畅,画面感非常强,生动有趣,一读就停不下来。 《卢比孔河》读后感(三):Alea iacta est. 浩浩荡荡的罗马第13军团在卢比孔河畔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将士们都在等待着他们的将领——高卢总督——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命令。根据罗马当时法律,任何将领都不得带领军队越过作为意大利本土与山内高卢分界线的卢比孔河,否则就会被视为叛变。"Alea iacta est."(骰子已经掷下。)最终,凯撒率军渡过了卢比孔河,由此拉开了罗马帝国的序幕。凯撒只不过是压在共和制上的最后一颗稻草而已,虽然他表面赞扬共和摒弃专制,但那个时代已经不允许了,共和最终还是走向了专制。书中描写的罗马共和国晚期的百年风云跌宕起伏,绚丽多彩,值得认真去品读。 《卢比孔河》读后感(四):收获比期望来的小 对于翻译并不敢恭维 整体感觉有些磕磕绊绊的 不很流畅 并且时不时的出现很突兀的转折 整本书可以看作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一本通俗历史知识介绍 很多重要的场景一带而过。 看完后只能说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放弃重要场景的详细介绍,是种策略。但他既想着重共和国后期的人物脉络关系又想着重阐述罗马人之所以成为罗马人还想体现出共和国末期传统和新事务的矛盾。结果反而每个都只是蜻蜓点水 总之,由于文化差异同时很多背景又被作者省略 我感觉此书介于给完全不懂罗马史和希望进一步研究罗马史的人之间,如真想搞懂那段历史需参考其他书籍。 《卢比孔河》读后感(五):卢比孔河 当凯撒命令其军队渡过卢比孔河时,罗马共和国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所以此河也就成为了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分水岭。显然作者也是这样认为,于是把这做为了标题。 作者想表现的就是这种过度地历史,于是简单叙述了罗马共和国的前期后,重点开始展示着共和国灭亡的历程。从马略、苏拉到凯撒、庞培、以及屋大维和安东尼。当然还有着次一等的西塞罗、加图、克拉苏、埃及艳后等也粉墨登场,在这一出出生旦净末丑的演出后,罗马完成了转变,一个帝国建立了起来。 还算出色的历史作品,但叙述多于评价,适合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阅读。而已经了解的读者来说则过于浅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