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老年人要学会时尚理财


  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可谓衣食无忧,但现在子女成家后,大都与老年人分开居住。一对老夫妻单独居住或老人一个人独居越来越普遍。老年人最缺的还是精神养老,建议子女买房时最好离父母居住地近点,这样既能常回家看看,也方便老年人经常到子女家走走。接下来,本站小编就对老年人要学会时尚理财以及相关的理财知识做些专门介绍。
  对退休老人来说,投资理财既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时尚。但退休老人进入晚年的年龄状况和相对有限的工资收入,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相对保守稳健的投资群体。如何既能让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又能保证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愉悦?本期,记者就中老年人如何理财作了采访调查。
  现状
  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老年人在理财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理财就是省钱、存钱或者盲目赚大钱。日前,记者就老年人理财问题在万州老年大学对30位学员进行了调查。
  需要理财吗?需要的占60%;不需要的占40%。
  目前主要采用什么财务管理方式?53%全部储蓄;37%一部分储蓄,一部分购买保险;10%投资(国债/股票/房产)。
  对目前所采用的理财方式是否满意?40%较为满意;46.7%一般,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理财方式;13.3%不满意,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最想实现的理财目标是什么?26.7%想资产增值,今后生病时不为儿女添负担;46.7%要各项投资收益多,能多为儿女积聚财富;26.6%想和老伴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采访中发现,退休老人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养老、治病、护理等。中国银行万州分行的理财专家李先生指出,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多数老年人手中会有一笔积蓄,并且有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保障;另外,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技术的老年人,退休后还有一些额外劳动收入。所以,步入老年更是进入了人生理财的重要阶段,安排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晚年幸福。
  调查一: 退休以后开始理财
  63岁的赵宗淑(化名)女士,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去年5月,操持完小儿子的婚礼之后,一下子感觉到了"空巢"的寂寞。恰巧那时中国股市经历了几年的熊市后发生了明显转折,她有时到女儿家去看外孙,常听到女婿大谈股票、基金,女儿也参与炒股,而且已经见到投资收益。股票、基金真那么好赚钱?她动心了,于是开始谋划自己的理财生活。
  当月,她就去开设了账户,倾向于炒股票。不过赵老师并不着急,在入市前,先认真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又请女儿女婿当参谋。刚开始,由于是外行,加之心态不稳,频繁操作,资产收益是负的。在银行工作的女婿认为她的投资风险过大,一旦行情不好,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于是特地制定了相对保守的投资计划,按3:3:3:1的比例配置资金,即3成买基金、3成买股票、3成买保险债券、1成存银行。
  此后,赵老师基本上按女婿的建议进行操作。一个月后,她的资金账户有了12%的收益。到了今年3月中旬,她的投资收益更是高达86%。"几只股票和基金的表现都不错,我打算长期持有。"赵老师高兴地说。
  张先生原是一家工厂的退休职工,现在却是证券交易所大户室最有名的技术派投资者,不少人都找他做参谋。
  张先生是1995年入市的老股民,证券交易所大户室开设时,他是第3名入场者。他退休后便专心于研究股市,对国家经济政策、大政方针的分析颇有见地,市场感觉很敏锐,经过股市十几年的磨练,已成为老练的投资者。
  他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应该对国家的经济前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应该坚信中国经济形势是很好的,估计股市有15年左右的黄金期,不可错失良机。平时,应少去听那些小道消息,多看点专业书籍,增强专业知识。投资首先还是必须成为内行,不然,大盘有点震荡就惊惶失措,一头大牛只抓住两根尾巴毛。
  他比较重视技术分析,善于从多重指标共振现象中抓黑马。对于大盘、板块和个股,他认为分析应遵循这样的思路:大势走好后,就应追踪板块轮动中的热点板块,并及时抓住其中的领头羊。"当然,我也有弱点,一只股票涨到理性分析的高位时,本应卖掉,这时反而却产生了新的幻想,以致没有及时止盈,收益不增反减。"他认真地说。
  张先生炒股的心态很好,他说:"我投入股市的都是闲钱,赔赚很正常,也不是特别看重收益率。对我来说,天天到股市来,就是寻求一种乐趣,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只要是交易时间,张先生就基本上准时到证券交易大厅"蹲点"。除了买卖股票,他绝大多数时间是与在股市结识的一帮老年朋友摆龙门阵———证券交易大厅居然成了老年人俱乐部。
  调查二: 理财先要更新观念
  据了解,目前,靠养老金和子女赡养仍是中国人养老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70%的老人都靠养老金过活。然而,这些养老金比起退休前的工资收入实在微薄。此外,他们或许多少还有些积蓄。但以前几十年一贯的低工资,老人们的积蓄恐怕也很有限,加上现在如此低的利率,生活仅能维持在"糊口"状态。采访中不少老人说,自己生病时少给孩子们添负担,孩子们有难处的时候帮上一把,都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家住三峡影都附近的陈阿姨说,她和老伴退休五年了,每个月两人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有3000多元。一般情况下,两人一个月的花费怎么也不会超过1000元,剩下的钱全都存进银行,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买点药就对付过去了。
  林先生原先是一家国企业办公室的干部,工资虽不是很高,每月也就1300多元,但这在厂子里已属比较高的了,因而他非常知足。退休后倒也有了5万多元的积蓄。
  近年来,社会兴起了投资理财热,林先生的爱人也经常听到人有意无意地谈起,说什么某某炒楼赚了大钱,某某几年前买的保险真合算,某某开的小店生意不错……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意,爱人回来就跟林先生商量,我们是否也投资一下,让那5万元也生点小钱出来,也好留着养老。哪知话刚出,就被林先生给喝斥回去,咱攒点钱不容易,不能乱花,你没听说隔壁的童老师炒股把几十年的辛苦钱都给赔进去了;保险那玩意儿吗,还不如存银行来得方便、安全;开店吧,咱没那能力,还是省着点力,现金为王。再说了,咱养老还有儿子呢!
  说这话的时候,林先生显得还是信心十足。但到了今年,情况发生了180度转变:林先生所在厂因效益每况愈下,他也因年纪偏大而提前内退在家,每月只拿800多元工资;儿子虽已毕业进了一家公司,但目前还在见习期,工资奖金打6折,每月也就1000多元,儿子已到谈情说爱的年龄,这点钱还不够,还得伸手向父母要。林先生家的生活一下变得紧张起来,入不敷出,他这才意识到:靠儿子养老是靠不住的,儿子也有儿子的难处。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老年人在理财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人认为理财就是节衣缩食;有的则认为理财就是存钱吃息;还有的老年人一味追求收益最大化,过多涉入风险性投资,影响了家庭理财的稳定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储蓄仍是退休家庭的首选,但由于利率较低,往往收益也不高,长时间的大额储蓄容易造成眼光狭窄,甚至丧失更好的投资机会。理财专家提醒广大老年人:理财要把握好自己的家庭财务情况,选好适合自己的家庭投资等模式,对财务状况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实现稳妥、高效增值的理财目标。
  养老投资莫入五大误区
  养老,这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养老还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计划养老还太早
  说到养老,许多人都认为那是60岁以上的人的问题,与己无关。其实,养老计划应在青年时就开始。有些年轻人收入不菲,但每月钱还不够用;而有些有理财意识的人就买基金、买保险、炒股票、买房子等等,为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二:省吃俭用留子孙
  中老年人都是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那时样样凭票证,计划供应,因此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但现在中老年人的工资、退休金也不少,市场上商品又丰富,理当好好享受生活。长辈们吃得好,玩得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子女们才能安心工作,这比留钱给子女还有意义。
  误区三:投资理财太保守
  许多中老年人平时生活需要用钱时,就从工资卡、退休金卡中支取,对卡内资金也不闻不问,最多把余钱从活期转定期。但现在储蓄利率是负利率,余钱存银行不但不能保值增值,还在贬值。中年人应在对投资市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适当投资一些国债、基金、股票,尤其是保障型的保险,如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住院补贴险。
  误区四:社会养老不合算
  一些独居或生病的老人,除了居家养老外,也可选择社会养老,虽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老年人起居有人照顾,平时有伴聊天、娱乐,也减少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有些老年人或子女觉得社会养老不合算或没面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分这是大势所趋。
  误区五:精神养老不重视
  如果你对老人银行理财方法有哪些?老人投资国债好吗?哪些老人适合投资国债?老人投资国债好处?等有关理财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老人银行理财安全常识栏目。
网站目录投稿:若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