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红色之子乌兰夫和他的三千孤儿


  在内蒙古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有一块绵延数百里的冲积平原:土默川。就是那首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的美丽去处。由于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地肥水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一直过着跃马扬鞭、纵情高歌的自由生活。
  1906年的冬天,在土默川塔布赛的村子里,降生了一个健壮、漂亮的男婴。孩子呱呱坠地给这个殷实的蒙古族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全家人按照传统习俗围着婴儿载歌载舞,大家谁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为之欢跃的这个蒙古族小男孩,他在北中国的草原上,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红色蒙古铁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为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领导者;一位著名的开国上将……他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草原"红色之子"的乌兰夫同志。
  乌兰夫早年在苏联学习,1929年穿越大漠回到祖国,将他的革命岁月播散在故乡内蒙古草原之上。作为地下党的组织领导者,他游刃有余的穿梭在茫茫草原上,建立维系地下党团组织,成为草原著名的"潜伏着"。有几次他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活动,都没有被抓住,乌兰夫后来曾开玩笑地说"我命大,马克思让我多干几年革命吧"。
  1935年,乌兰夫在西蒙战火中领导发动的"白灵庙起义"震惊中外,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枪声,被毛主席誉为"可贵的草原抗日第一枪"。这次起义成功的瓦解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王爷"德王"搞自治独立逆历史潮流的企图,从此声名鹊起。
  身份的暴露迫使乌兰夫一家于1941年来到了延安。在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学习、锻炼,并在民族学院任教为边区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这四年的延安生活使乌兰夫受益匪浅,在毛主席精神的熏陶下,思想政治日益成熟,成为一名真正能够担当重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文革期间,乌兰夫受到了冲击,经周恩来的多方努力,恢复了他的自由,给予平反。还特意提到了1945年10月的一件往事。说乌兰夫是真正的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是真正的单刀赴会。也就是从这里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党中央派乌兰夫离开延安回到内蒙,深入发展群众、开展自治运动工作。当时内蒙有一批"蒙奸、兵痞、土匪"打着民族自治的旗号成立所谓"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四处散布分裂祖国的谣言。驰骋征战在草原多年的领袖乌兰夫自然成为了解决眼前这个棘手民族问题的最佳人选。成立的临时政府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苏尼特"伪政府,他们想步"德王"后尘,卷土而来,借助日本势力实现分裂独立的美梦。想到这些乌兰夫气愤不已,他带几个同志做助手,日夜兼程踏上了锡林郭勒茫茫草原。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乌兰夫采取宣传党的方针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耐心说服教育,分化这个临时政府。争取蒙古族知识青年和开明上层人士转变立场,开座谈、谈看法、提意见,深入浅出的宣传革命的道理。并与这个所谓"临时政府"的主席,补英达赖当面对质,不动刀、不用枪,成功解散了这个"临时政府"化解了民族分裂的危机。次年,通过谈判和宣传,东西蒙统一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
  这位矫勇善、高大威猛的草原之子叱咤风云,他的英雄事迹向我们诠释了民族大团结的广阔胸怀和那深深的爱国之情。这位草原之子也成为新中国的红色之子。然而也因为他的一项义举人们又将这位草原汉子深切的称之为"三千孤儿的父亲"。
  那是发生在1959年的中国,江浙一带发生了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严重匮乏,整个中国处在困境之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几十个孤儿院人满为患,各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3000多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受饿,营养严重不足,身体非常虚弱,幼小的孩子濒临夭亡的危险。据上海市民王海庚回忆:"被送走的孩子,有可能会被条件更好的家庭收养。当年真是迫不得已,为了孩子活命啊,还有什么比骨肉亲情更难割舍,我妈妈把妹妹放在医院后,回来一直哭,最后眼睛瞎了。"如今,他仍然在四处寻找失散的妹妹。许多江浙农村的父母几经辗转来到上海,目的就是把孩子遗弃在这里因为他们相信,大城市总会好一点的。然而越来越多的孤儿因为营养不良,患病死亡。此事揪起了当时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的心,她即刻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恩来立刻想起了乌兰夫,他说:"克清同志,请你直接找乌兰夫同志商量商量,他可是解决困难的能手啊!"当时乌兰夫正在北京开会,康克清在北京饭店找到乌兰夫。那时,内蒙古牧业也正遭遇严重困难,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但乌兰夫当即决定向上海紧急调拨一批奶粉、炼乳、乳酪。但这些紧急援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后来乌兰夫就此事征求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意见,决定把这些孤儿都接到内蒙古来,由草原人民来领养这些孤儿,周恩来听后当即拍案。在得到周恩来的应允后,乌兰夫立即调安排孩子的衣食住及配备医疗保育人员,从内蒙古调集了专列专护,迎接这些孤儿送往内蒙古。出发时,为应付北方的气候,上海方面为每位儿童准备一套棉衣,铁路部门专门腾出一节车厢,挂在列车的最后面避免与旅客混杂。据参与此次接送任务的护士王信生回忆,从上海出发时,车厢内非常热,医务人员给每位儿童脱下厚衣服,但车到长江时,当时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只能下火车换乘轮渡过江,因为江风很大,怕小儿着凉,医务人员又赶紧给孩子换上厚衣裳。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孩子开始发烧、咳嗽。而这才是刚刚开始,京包、京沪六七千里,运行三四个昼夜,护送这些孩子的医护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接送人员平均每人要照顾四五个孩子,好多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眼睛熬红了,嘴上打起了水泡,却没有一丝怨言。
  而此时的乌兰夫更是心急如焚,每天都要给列车拨打询问电话,问孩子们有没有身体问题,发生疾病,嘘寒问暖的关切声从未离开这段路途。而轰轰隆隆的鸣笛声也湮没在婴儿孩童的哭喊声中,这些呼喊,哪怕是一次呼吸声都极大的震撼了祖国大地,那是对生命的挣扎和渴求,是对生活的哀求和奢望。
  在那两三年的时间里,陆续有3000名孤儿来到内蒙古,其中上海一地就有1800名。乌兰夫对于这些孩子的安排工作细致入微,他提出了"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竭尽全力带给孩子新的希望,牧民们闻此消息纷纷赶来用他们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仁爱接收了这远道而来的孤儿,带给他们温暖的家。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草原牧民的情怀就像艾敏河一样,这条有着美丽传说的生命之河也同时孕育了草原人民善良博大的胸怀和生命意识。出生于困难的年代,是三千孤儿的不幸;成长在草原母亲的爱里,是他们共同的幸运。如今,那批孩子已经年过半百,他们说:"我们永远是草原的孩子。"是乌兰夫同志的三千个孩子。
  2006年乌兰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突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一百多个身穿着彩色民族服装的中年人,这些人默默地走进乌兰夫纪念馆,在他的坐像前面献上了白色的哈达和他们的名册。据说,那天他们哭得很厉害,虽然事情已经过去46年了这些中年人就是四十多年之前由乌兰夫接收的南方三千孤儿的代表,他们从草原、从旗县或从他们现在正在生活的城市赶来,自发的前来纪念乌兰夫这位仁爱长者。
  乌兰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为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呕心沥血,奋斗了一生。蒙汉俩族人民对这位革命战士、这位伟大的父亲有着永远无法淡化的情怀和感恩。
网站目录投稿: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