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东阳更有"世界木雕之都"的美誉。但是,目前东阳仍从事木雕行业的工匠仅有千余人,且年龄层次集中于45岁以上,本地匠人加入传承队伍呈递减趋势,传承后继乏人。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阳就恢复东阳木雕技校,作为传统技艺现代传承教学的滥觞;在东阳木雕技校"解体"后建构了相对完善的中职和高职衔接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亟须更新,以迎合"后浪"的学习需求,更需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痛点"。 自2018年以来,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东阳市职教中心),根据《国家職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立足该校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系省示范专业、省特色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优势,依据"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非遗保护方针,积极探索新时代东阳木雕传承的中职教育路径,借非遗传承之规矩,开中职教育之生面。形成了1+N现代学徒制、非遗青创基地、校地文旅融合等个性化做法,成为2020年度东阳市十大硬核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东阳木雕和竹编为基础,打造全国工艺美术融合发展平台。 大师引领,校企合作,助力传统技艺养成 木雕专业相比一般工业技术,需要更长久的学艺养成时间,旧时有"三年学徒、四年半作"的说法,而且在学艺过程中需要非常密切的"一对一"辅导,中职学生显然缺乏充足的实操机会,东阳市职教中心也不可能配备充裕的实训师资,发展校企合作、经常性地把学生"外挂"到企业学习就成为必由之路。东阳市职教中心为木雕专业量身定做的1+N校企合作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的深化。1指中职学校,N指大师、企业和行业协会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组成的共同体。目前,东阳市职教中心已确定6家木雕专业合作企业。 开发课程,共同教学。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实践内容,共同组织教学。根据企业规模,每家企业安排4~6名学生,由企业为每位学生指定带教师傅。白天学生在企业学习,由师傅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贴身"指导,在既定时间内完成1~2件平面浮雕作品;晚上则回校学习东阳木雕理论与美术知识。学生进企业时长固定为每学期一个月,经学生与企业双方自愿协商,报学校备案后,学生可以在假期到企业继续学习。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范围,在确保完成学校指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如红木家具企业可以安排红木家具雕刻技能学习、建筑装饰企业可以安排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与木架构技艺学习。 空间优化,真实场景。东阳市职教中心不断改进实训场所与工具,以点带面,合纵连横相关专业。如建筑,打造了木文化长廊,内设木作坊、木雕坊、木雕作品展厅、建筑工法楼(含传统营造)等,还引进了古建筑以完整展示木架构与木雕装饰内容,但还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此外,东阳市职教中心拓展校企合作范围,把更多的古建营造、家具制造、建筑装潢等企业纳入合作范围,从而拓宽专业领域,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与职业发展适应性的和谐统一。 多元考核,立体评价。东阳市职教中心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发放现代学徒制合格证书。同时,东阳市职教中心引进行业、企业和协会管理部门进行第三方评价,对学生的实践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达到所在实践岗位(木雕工)的初级工水平,同时每位学生至少有一门核心岗位技能(打坯、修光)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因此,每一位学生从木雕专业毕业时,将拥有至少3张证书:1张毕业证、1张学徒合格证、1~2张木雕职业技能证。 大师引领下,东阳市职教中心师生技能快速提升。学生连续两届获"全国青年工匠之星"优秀奖8个,教师获外观设计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日前,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中,学校选送的作品古建营造《倒影灯》、锡艺《四方梅壶》和面塑《小憩》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大师引领,深入推进"1+N"学徒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获得非遗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筑巢引凤,辅修技艺,打造非遗青创基地 东阳市职教中心发现非遗传承的问题,创新"1+1+N"的非遗青创培养模式,即为1位传承人配备1位社团导师,招募N名学生组成非遗社团,跟着传承人辅修学习,掌握至少1项传统技艺,作为传承人的助教参与各种非遗社会实践。在此模式中,木雕专业学生将有两大获益:一是通过对其他非遗项目的学习,探索多种技艺的融合、工艺材料的跨界;二是向传承人学习借鉴,提升木雕创意设计的转化能力。 战略合作,建造基地。东阳市职教中心在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下,招募9位非遗传承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把一幢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层小楼,改造成创意十足的非遗青创基地,邀请9位传承人入驻,每位传承人各拥有1间工作室,可以随时来校备课并接受学生咨询。这些工作室涉及木雕、竹编、传统营造、锡艺、面塑、针刺无骨花灯、米塑、东白茶、麦秆画等。 开发课程,深度参与。9位传承人中,除了少数人具有良好的授课能力,其余都需要接受授课技巧培训。此外,他们的非遗体验课程也带着强烈的草根性和无序性。为此,学校派出专业教师与其合作,利用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各非遗项目分别开发视频课程包,同时争取非遗保护机构资金支持,招募人手协助传承人编制纸质教材,使得课程结构标准化、系统化、体系化、可视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除现有的木雕专业校本教材之外,一批细分教材如家具木雕、建筑木雕等已经列入编写计划,一些关联紧密的非遗可视化课程正在制作中。 师生携手,项目共创。中职学生经过短期速成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后,作为传承人的助手参与各种非遗体验活动。木雕专业学生还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与传承人共同研发跨界产品,如与传统营造传承人共同开发建筑木雕装饰构件、榫卯结构建筑模型,与锡艺传承人研发锡木系列茶器和香器,承担木制品部分的雕刻工序;与竹编传承人研发木竹结合器具,从木雕跨越到竹雕(竹根雕);为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设计花灯图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