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砥砺奋进六十载弦歌不辍谱华章


  顾正明?贾丽琴
  苏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苏州市第一所专门培养技能人才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60年沧桑岁月,60年奋斗征程。办学60年来,学院始终坚守初心,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己任,砥砺奋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首批职业训练院试点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学院在艰苦的条件下诞生,在曲折的历程中发展,早期的学院人奉献不忘开拓,耕耘不忘求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依法办学,形成了"开拓、求实、文明、守纪"的校风。
  2019年,学院获评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标志着学院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机遇期,学院领导班子决心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凝神聚心,把学院建设为江苏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师学院。
  凝心聚力 一流水准
  学院创办之初,条件简陋,没有实训场所和设备。1964年,部分单位无偿提供给学院一部分报废设备,学院师生自己动手,加以修复,变成学生的实训设施。1978年复办后,学院一方面将原来留下的一个旧车间改建为电子专业的实习车间,另一方面购置废旧缝纫机板60块,将其改装成了电子实习操作台。1984年,学院迁至市区,实习条件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充实,到1998年底,学院已拥有完好机床44台。
  2009年,学院迁入国际教育院北区新校区后。高标准建成了现代制造业、创意服务技术、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技术、综合技术五大公共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达7.44万平方米;建设了数控、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西门子工业自动化、电力拖动、机器人、智能制造、烹饪、现代物流等170多个技术先进的实训室。投资2亿元配置了集高端性、先进性、示范性、实战性于一体的教学设施设备,充分满足技工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师研修等需求。
  学院创建之初,只有6名文化课教师,1961年增加到22人。1978年学校复办时,从外地、外单位调入13人,他们多是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非常紧缺。为此,学院制定了"加強培养现有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留校、积极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计划。1979年之后,学院教师队伍一步步扩大,教师学历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学院建立了"新教师入门有人带,骨干教师成长有人推,品牌教师发展有人追"的师资队伍梯队发展机制。建有完备的师资培养制度。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占35%,一体化教师占73%,高级职称技师以上等级的教师达44%。35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还聘请了14名苏州各行各业的大师和名师入校任教。
  凝聚特色 打造品牌
  学院创建之初,开设金属切削(车工)、装配与修理(钳工)和铸造3个专业。1978年复办后,根据当时苏州要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的要求,设置了无线电整机安装及调试、模具钳工专业。1990年,开设专业达到8个,2020年开设专业达到26个。
  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适时开发、调整专业设置。2009年以来,学院顺利开发社区工作者、智能控制、轨道交通、大数据、航空服务、工业机器人等新专业17个;相继建成数控加工、模具制造、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3个品牌专业;形成6个专业群,培养了250多名专业教师;吸纳数百名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学院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春华秋实 招生人数攀升
  学院创建之初,学生不足百人。1978年复办后,首届在校学生只有200人。1986年突破300人,1998年达到500人。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随着三校合并,新校区建成,办学规模一度有8 000多人。2010后,为了保持师资力量与学生规模的匹配,学院将办学规模稳定在了6 000余人。
  六十载薪火相继,六十载弦歌不辍。60年来,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全日制技能人才(其中全日制教育3万多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社会化培训每年约7 000人次。
  学院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机制。近几年,共有72人次在市、省、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得第一名;6名选手入围国家集训队,5名学生获"江苏技能状元"称号;学院CAD机械设计项目、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被列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参加第10届、11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分获团体二等奖和团体第一名。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中获得6个第一名。
  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2019年人社部开展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我院"扇Fuse"项目团队荣获全国二等奖。
  汗马耕耘 教育教学树标兵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勇立潮头,积极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学生德育、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在同行院校的前列。
  一是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学院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首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首批职业训练院试点院校。
  二是职业素养教育深入推进。学院自主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并编写教材13本,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训练。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学院精心打造建设"企业元素为核、职业理念为筋、素养内涵为骨、工匠精神为魂"的特色校园文化。党群服务中心、工匠大道、励志牌、文化窗、景观石、荣誉廊……营造出技能立业、素养育人的资源校园文化氛围;每月一主题的活动、校园文化节、技能节、才艺展示等精彩纷呈,滋润心灵。学院拥有100多个学生社团。
  勇于创新 办学模式求深化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几代人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发展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1985年,学院开始开办校办企业,但以创收为主,很少接收学生实习实训。2000年以后,学院逐步确立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理念,并逐步开始主动出击,寻求合作。2008年,合作企业有31家。近几年,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学院与103家规模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了140名企业教学咨询官。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校企共育人才的模式。
  二是产教融合助力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学院积极行动,探索学院产教融合的突破点。2020年,学院五大"产教融合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产教融和育人纵深推进。
  三是国际办学有声有色。学院先后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2016年,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莱比锡经济技术学校开始合作办学。在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3个专业共开办10个中德班,在校学生254人。
  风动帆起 扬鞭奋蹄
  60年砥砺奋进,学院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这既是几代学院人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给予学校的关怀与支持。各级领导为学院的发展指引方向,关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肯定、鼓励学校的工作,激励、鼓舞学校坚定了创建国家一流技师学院的信心。
  六十年成果凝成永恒,六十年辉煌激荡人心。凭借60年的深厚积淀,凭借每一位技师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凭借万名校友的关爱,凭借社会的广泛支持,学院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笃行致远、砥砺奋进,坚持党建引领,发扬"爱学校、爱社会;顾全大局、团结拼搏;乐于付出,不计得失;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技师精神,践行立德树人,着力深化办学内涵,倾力打造办学特色,创建一所"省内领先 全国一流"品牌技师学院。
网站目录投稿: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