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天青色到底长什么样?历史上的天青色并非来自于宋徽宗,而是来自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柴世宗。柴世宗对其皇家柴窑御批颜色为"天青",并随口吟诵了一句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工匠历经很长时间,千百次的试验之后,发现将玛瑙宝石磨成粉去烧,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天青釉的色彩。 但是传说中的天青有谁见过呢? 汝窑也是比较难讲的,记录实在太少了,也没有什么上手完整器的机会,本不想讲的,但在瓷器史上汝窑又是最出名的一个窑口,索性还是说一说。 柴窑的神秘,似乎因为后周只有草草的十年就被赵匡胤篡了位,汝窑的神秘,也是因为其宫廷用瓷的时间只有宋哲宗到宋徽宗前后20余年,所以自然没有多少能能留到今世。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烧于北宋晚期,窑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北宋元祐初年(1087-1089),因定窑覆烧器口无釉,故指令为官廷烧制供御瓷,宋属汝州,故名。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有两种说法: 一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 另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这种说法为陶瓷史普遍观点。 山人先来讲下第一种,就是窑址附近青瓷都叫汝窑的情况。 从今天窑址出土来看,每个窑场附近烧制的瓷器都是很复杂的,比如汝窑也生产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定窑也生产青瓷和三彩,所以汝窑系中生产出来的青瓷都叫汝瓷也就能讲通了,因为不能因为定窑有一批烧制的不好,就不承认是自己生产的了对吧。 宋《坦斋笔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密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这里也就是说,在磁州窑、定窑、唐州窑、邓州窑、耀州窑等地都生产青瓷的,只是汝窑生产出来的比较好罢了。 所以汝窑不能专门定义成官窑,要不然谁还没烧点供瓷呀,岂不是窑口的名字都要改一改:官定、官磁州、官耀州、官汝、官越窑…… 从上面清凉寺和张公巷汝窑窑址出土的宋代青瓷来看,就能理解徐兢所谓"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可不就是跟越窑是一脉相传? 不仅釉色接近越窑,连成分都接近:北方青瓷中只有汝窑与封氏墓出土的北朝青瓷釉的二氧化硅含量最低,为57%-59%,属于高铝低硅釉,它们与北方多数的低铝高硅釉青瓷然不同,而同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釉比较接近。也侧面反映了汝窑和越窑的密切关联。 再来说第二种情况,很多藏友就会讲了,上图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汝窑",前面的只能算临汝。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宋徽宗在位时期,是汝窑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因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宋徽宗赵信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官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也侧面说明了汝窑是官家定烧,民间不能私自烧制的,出窑后,要等官家挑拣完了,剩下的才能民间流通。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元、明、清至民国历代民间密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汝以烧制青瓷器称,其器物仿青铜器及5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 "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涧古朴,明亮而不刺目,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乾隆皇帝曾为上图汝瓷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山人觉得讲汝窑的鉴定方法是个可笑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上手的器物太少了对吧,山人在洛阳修了这么多年的瓷器,也只不过修了临汝和张公巷窑址的残器十来件,并且基本都是动物像和莲瓣香炉。真是不知道各路大神的汝窑洗都是从哪得来的…… 不啰嗦,山人直接简单谈谈鉴定汝窑残器的的几个要点: 1、手工痕迹 上图是汝窑一直出土的素烧件和汝窑残件,可以看出来汝窑莲瓣纹香炉是运用印花和划花相结合的工艺,所以鉴定汝瓷残器,第一个要点就是要看是不是这种话手工痕迹。 2、有没有气窑痕迹 汝窑是宋代生产的,那个时候没有气窑吧?所以我们看汝窑积釉时候,可以看气窑和柴煤窑形成了的积釉区别。 3、釉面老化痕迹 您祖上不是大清贝勒,这玩意就不是祖传的对吧。总不成您祖上伺候过皇帝? 所以这些残器都是窑址捡的对吧。窑址捡的就会有釉面老化痕迹,这种经历半衰期的土蚀跟药水咬出来的痕迹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4、看支钉 汝窑跟南宋官窑、哥窑最显著的体现就在这支钉上了,支钉痕迹很容易看的,您多去博物馆看看标本就能领会了。 还能通过支钉看出来一个点就是北宋汝窑跟南宋及其以后仿制的在胎上是有区别的 5、轮制工艺 从这种大件的奁上来看,轮制痕迹还是很明显的。 6、残器和刚刚杂碎的碎片,有很大的区别这个要搞清楚,汝窑残器最起码不拉手,你觉得呢? 山人有个猜想,汝窑可能跟唐代长安的官窑类似,唐代有巩县窑朝长安运输的货船十船九翻的缘故,所以在长安附近造了窑厂,专门烧制三彩,所以陕西附近出土的三彩器普遍比巩县窑的精致但是数量少。汝窑按记载宋哲宗元祐元年烧制的话,当时宋哲宗才9岁,一个9岁的皇帝难道会对瓷器有很深刻的要求?汝窑可能也是参照长安唐三彩窑的方法,专门调集全国的巧匠,放在离开封近的地方,按照各种贵族的要求,来烧制全国的奇珍异物,供宫廷使用或者陪葬。只是今天更多的我们把这些当做其他窑口罢了,所以汝窑遗址才能出现这么多品类的精品残器,这种能力不是某个小窑厂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