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叔本华自述青年和老年


  如果说人的前半生是对幸福的不断追求,那么其后半生就是对可能发生不幸的担忧,因为到了老年,我们逐渐认识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痛苦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时人们所希望的是能过上一种没有痛苦的生活,而不会再去追求那虚妄的幸福,至少对那些有头脑的人来说是这样的。年轻时,每当听到敲门声我都很高兴,我想,又有什么好事吧;而现在我对这种情况的反应却是,该不会又发生什么不幸吧。
  年轻时我们满怀喜悦,欢欣鼓舞,这是因为我们正向人生的巅峰攀登,根本看不到死亡在哪里;直到越过山顶,也就是后半生开始时,我们才得以看见死亡,发现它正在山脚下等着呢,而此前我们只是听说过它。这时我们的生命力开始衰退,年轻时的那股锐气消失了,我们感受到生活的重负,这从我们凝重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出。而在年轻时,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总认为,生命是没有尽头的,于是就随意浪费时光。到了老年,我们会无比地珍惜时间,这时每过一天的感受,就如同一个待决囚在等待死刑的执行。
  青年人认为生命就是漫长的未来,而在老年人看来,生命只是十分短暂的过去。这就好像我们拿望远镜看景物:年轻时是倒着看,一切都那么遥远,直到老年才把它顺过来,发现它离我们是这么近。当我们明白生命是这么短暂时,我们已经老了,也就是已经活了很长时间。在年轻时,时光流逝得很慢,我们不仅感到快乐,还感到时间之悠长,留下的回忆也是最多的。一个人要向你谈起他的过去,谈得最多的也就是其年轻时发生的事。青年时代就像春天,时间长得让人难耐;而老年就是秋天,显得短暂得多,不过更加宜人。
  人到老年,时间过得很快,也就不那么感到烦闷无聊,而且种种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大为减少,只要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我们的生活负担要比年轻时少了许多。因此,直至体衰多病之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青年时代是播种发芽的季节,我们充满活力,世上的一切都进入我们的视野,留下了种种印象。这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是通过瞬间印象获得的,而且这些印象必须足够强烈、生动而且深刻。这一时期是我们获得直观知识的最佳时间。度过青年时代,我们开始成熟和完善,能够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较大影响,而青年时代则为此预作精神准备,打下了认识方面的基础。
  年轻时我们主要是直观这个外部世界,而到了老年,我们的精神活动主要成了反思自己,因此,前期的特征是诗歌,而后期是哲学。在实际行动中,年轻时主要根据自己的印象作出选择,而年老时则通过思考再作决定。这是因为,到了老年,一个人所积累的印象开始转变为概念,这是他对自己的经验归纳整理的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而直观的印象对他的影响则大大减小。与此相反,年轻人的头脑里是直观印象占据主要地位,对于那些富有生气和想象力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世界在他们看来就像一幅画,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这画上涂一笔,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表现自己,喜欢追求华丽的外表。
  青年无疑是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这可以延续到35岁。过了这个岁数,一个人的精力开始衰退,尽管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不过这时他会得到某种补偿,他的经验丰富起来,学问也渐趋成熟,他有了机会来深刻反省自己,从各个方面来了解事物,并从总体上把握它。对于年轻时就知道的事情,现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因为已经可以提高到概念的层面上来加以把握。年轻时的认识大都是支离破碎的,到了老年就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只有到了老年,一个人才会洞悉人生的整个自然过程,这是因为,他不仅像年轻人一样看到人生的起点,也能看到人生的终点,这样,他可以看透生命之虚无,而年轻人是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他们总以为人生的一切是尽善尽美的。尽管对人生所知甚少,年轻人的想象力却十分丰富,因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可以构筑出一幅完整的图画;而到了老年,一个人是以准确的判断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取胜,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世界。一个杰出的人,年轻时就在为自己独特的思想预作准备,积累素材,只是到了中年以后,他才能够运用自如地支配这些素材。因此我们发现,一般而言,一个伟大的作家要到50岁以后才能创作出自己的传世之作,不过就像树木是先有根苗枝叶,然后才能开花结果一样,这样丰硕成果的根基是在青年时代打下的。
  我们可以说,人生的前40年就像是一本书的正文,而后30年就是这正文后的注释。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正文的确切含义,了解各章节的联系,并揭示其中隐含的种种深意。
  ——附录与补遗
  【若想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号"由心品人生"】
网站目录投稿:傲蕊